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10期
编号:13167702
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0期
     〔摘要〕本研究以杭州市114名7~11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考察了小学儿童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四种亲社会行为类型的行为意愿,探讨了儿童在四种亲社会行为上的年龄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7~11岁儿童助人、分享和安慰行为意愿呈下降趋势,而合作行为意愿不存在年龄差异;女生的安慰行为意愿显著高于男生,其余亲社会行为类型上没有性别差异。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社会化;小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0-0007-04

    一、引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之后很多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作了界定。概括地讲,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有些研究者关注亲社会行为背后的利他动机,比如Mussen和Eisenberg(1977)认为亲社会行为的行为主体不期待任何外来的奖励,并且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自我牺牲、承担一定的风险[1]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