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17期
编号:13159888
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的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7期
     〔摘要〕学习成瘾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其全部精力倾注其中,仅仅把学习作为精神上的动力,以追求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忽略其他方面的一种成瘾行为。本文从心理学理论角度和内部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并探讨了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解决对策及心理干预措施,为有效帮助中小学生避免过度学习,预防学习成瘾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成瘾;心理原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7-0015-0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迫于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而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和周围人交往,一心扑在学习上而不能自拔。这样的中小学生往往是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些“好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并非出于内在的兴趣,而是依赖良好的学业成绩来满足各种心理需求,如教师的关注、家长的奖励、同学的钦佩等。他们是“学习成瘾”的孩子,往往缺乏学业以外的明显特长和爱好,也缺少好朋友。这样的“好学生”进入大学后,当发现学习不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单一标准时,就会出现成长的垮塌。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学习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疾,对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预防和消除学习成瘾,化解学习成瘾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概述

    学习成瘾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其全部精力倾注其中,仅仅把学习作为精神上的动力,以追求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忽略其他方面的一种成瘾行为。由于对学习时间的失控,以及感觉乐趣的不断增强,学生会对学习欲罢不能,如同酗酒一样,难以自控,造成生物钟紊乱,昼夜颠倒,视力减退,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过度学习还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习成瘾使中小学生性格变得孤僻,对社会形成隔离感,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这类学生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毫无兴趣,消极地逃避现实,把对现实的感觉和喜怒哀乐封存于内心,造成情感淡薄、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兴趣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认知模糊且迟钝等诸多问题。

    二、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心理原因分析

    学习成瘾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管理的缺失是造成学习成瘾的普遍原因,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小学生学习成瘾问题之所以在我国日益严重,最根本和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认可,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不断的学习激励,使他们成为单一的“学习机器”。在此,笔者首先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解释学习成瘾的形成机理,再从外部激发因素和行为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从心理学理论角度分析

    “学习成瘾”的形成机理如同酒瘾一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1]。中小学生在进入校园后,经过一段沉默的适应期后,有些学生发现如果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一方面能够获得教师及其他人的称赞,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和同学交往产生的不适应,回避紧张的情绪体验。在这两方面思想的强化下,一些中小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依赖,这样,由操作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学习成瘾”。而后在长时间获得别人的称赞和回避紧张情绪等正性结果的强化下,学习成瘾就得到了巩固,成为中小学生依赖的一种行为。

    中小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适应性障碍,如内向的学生因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和对未来的茫然而逃避社会生活;一些中小学生因在现实中实现自我价值受挫转而寻求学习成绩方面的自我价值实现等。因此,中小学生会由于自身需要无法被外部世界满足,且教师和家长不断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强迫他们进入学习状态,他们自我迷失,无事可做,只好转向书本,在书本中寻找自己的精神需要,并且通过优异的成绩在教师等周围人身上获得满足感和被需要的感觉,他们逐渐离不开学习这种行为,进而产生了对学习的依赖,对别的事情毫不关心,失去兴趣,由此形成了学习成瘾。中小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很多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个体如果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对尊重和爱的需要的满足,个体的发展就会产生畸形[2]。于是,这部分群体便将现实生活中对尊重和爱的寻求转向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而得到的尊重与关注。

    (二)内部心理机制

    1.疯狂学习带来的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被他人与社会认同,需要一种归属感。只有在得到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之后,个体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同一性,才有可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中小学生之所以会学习成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带给中小学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现实中,我们经常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却可以对自己进行优化,他人也不拒绝。所以,对方所接纳的,实际上就是个体自我展现的最优异的方面。这样,在学习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就以别人对自己的赞许表现出来。由此,在一种自我主宰的氛围中,学习便给了中小学生在其他方面所不能获得的认同感。另外,中小学生在教师、同学中能受到礼遇,感受到教师、同学对其的接纳,就会把学习中的各种主观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规则变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系。而他们越是形成了与教师、同学赞许相符的价值观,就越能从学习中找到归属感。

    2.疯狂学习让中小学生保持持续的激情状态

    情绪理论认为,情绪会影响认知过程,长久的激情状态则会抑制个体的正常思维。根据脑科学研究,当人类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经常集中于某一个范围内时,就会对其他的脑功能产生抑制。反过来,抑制的倒摄作用又会使兴奋的区域更加兴奋。持续的兴奋状态,会让个体加深对所关注事件的印象,理智下降,容易深陷其中。学生刚开始投入学习时,可能是为了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孤寂,逃避现实生活的某些无奈。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状态,他们就发现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逐渐地进入一种激情状态。这样他们就会越发容易接受这个学习过程,接受这样的状态。相应地,就会形成新的关于个人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即他们的认知图式发生了改变。虽然这种新的认知图式与对客观现实社会的认知图式有很大的差别,但由于中小学生还无法分辨或不愿分辨这种差别,主观上倾向于选择独处学习,所以,他们常常会渴望学习,而在放下书本后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感觉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自己,且不采纳甚至回避现实生活中周围人的建议。, 百拇医药(韦耀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