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17期
编号:13159513
“早期记忆”破解学生生命成长密码(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7期
     〔关键词〕早期记忆;生命成长;个案分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教师若要真正了解、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和手段,描绘出学生的人格图式,借以找到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密码。

    在众多心理学流派的研究中,精神分析学对于“揭示个体赋予自己和生命的意义”这一课题的贡献最为突出。精神分析学的先驱中,无论是弗洛伊德、荣格,还是阿德勒、弗洛姆,都肯定了个体“早期记忆”的重要作用。我在工作中借助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成果,收集并研究学生的早期记忆与生命成长的关系,试图通过解读学生的早期记忆诊断学生问题并进行恰当的干预,即以破解早期记忆为突破口开展教育诊疗,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案例分析
, 百拇医药
    学生甲是我在2009年接手新班级的时候分到我班的一名女生。她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文静、恬适、谦逊、成绩优异。一般来说这样的女生无论在老师中还是在学生中都会受到欢迎。可事实并非如此,没过多久,她和新班级同学的关系陷入了紧张中。她被周围的同学排斥,感到委屈,同学说她“虚假”。原来,每次考试她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她总是谦虚地说:“我的运气好,瞎蒙的。”原本谦虚的话大家也没有放在心上,可当同学向她请教问题的时候,她还是以相同的话“搪塞”大家,这样就难免产生了误会,以为她怕同学超越自己,所以不愿意帮助大家。久而久之,大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谦虚女”。

    她是真的“谦”还是真的“虚”呢?本应该受到欢迎的性格为什么会令人不愉快呢?在她的身上我分明看到了疑惑与不解,她被同学疏远,陷入了孤独与无助,掉入了“谦虚女”的魔咒中。带着许多不解,我翻开了她在入学时的“心灵成长档案”,我在她的早期记忆里找到了答案。

    她的早期记忆有三则。
, 百拇医药
    第一则:三岁的时候,我爸爸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打我,当时我、堂姐、我弟弟玩对面修房子的水管,结果我被爸爸抓回家,爸爸拿着棍子让我跪在衣柜前。后来,我妈叫我起来,我死都不起来。

    她的父亲一开始就出现了,根据弗洛姆的观点,我们可以猜测她对父亲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母亲的兴趣。因为孩子总是最先和母亲发生亲密联系,所以在最初的几年间,孩子和母亲的合作是特别密切的。孩子需要母亲,依附着母亲,整个心灵活动都牵系在母亲身上。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根本无法同母亲相比。对父亲的兴趣始于孩子发展的第二阶段,一般要到几年以后(具体是几岁开始则因人、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异),孩子才会从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发展到与父亲的亲密关系。假如孩子的兴趣转向了父亲,母亲便失败了,因为孩子对其所处的情境已经有所不满。通常这是由于更小的孩子出生的结果,家中更小的孩子的出生会取代她的地位,父母会把注意力投向更小的孩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有误,大家一起玩水,结果被打的只有她,最后一句“我死都不起来”可见她对当时所处境遇的反抗,偏执的人格像种子一样埋在了心底。
, 百拇医药
    第二则:四岁的时候,我那个十分聪明的弟弟得白血病死了,我记得当时他躺在一张木板上,白布盖着。全家人都在哭,只有我没有哭,但是我还是流了一滴眼泪,也是惟一一滴。

    第三则:也是在我四岁时,我跟着表哥一起出去玩,当时街心花园的水池上面有一匹马,我在边上走,一不小心掉了进去,差一点淹死,幸好表哥救了我。

    所描述的四岁时候的这两件事情之间有很大关联,延续着第一则早期记忆所指向的人格。曾经取代她地位的十分聪明的弟弟死了,说明她有可能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但死亡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又是那么深刻,所以她内心应该是矛盾的,从她说一家人都在哭,而“我没有哭”,后面又补充说“我还是流了一滴眼泪”可以看出来。我们说解读早期记忆要联系现状,看来她重新获得了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爱,但对弟弟的死有愧疚感,这也是一种矛盾,揭示出她此时此刻同样生活在矛盾中。第三则记忆描述了这样的矛盾:我虽然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关爱,可那是很危险的,因为她还“在边上走,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就会和弟弟一样死去。不过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被救了”。
, 百拇医药
    综合三则早期记忆,不难发现她对人生的解释是这样的:有的东西会失去,也会重新找回,但总的来讲拥有的都是不稳定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再次失去,不过自己又是幸运的,即使有困难也会有人帮助解决……如此在矛盾中反复。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她的一些行为,比如即使她取得了好成绩也会归功于运气好,甚至会“谦虚”地说:“我瞎蒙的,下次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不是谦虚,这就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她无意识开启的心理防御机制。

    解读到这里,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她的问题所在,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着重做了以下三件事情。

    1.我和她一起解读了她的早期记忆,并分享了我的解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的共同解读引发了她的许多类似的回忆,如买了新玩具怕弄丢了,喜欢锁在抽屉里;过年亲戚朋友给压岁钱的时候会反复询问父母能不能要,父母会不会把她的压岁钱收回去;在学校无论是考试还是艺体获奖都不愿意告诉父母……所有的经历都指向了一个统一的人格特征——害怕失去所拥有的。伴随着她对过去的讲述,她越来越肯定了我的解读,肯定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实际上也增强了她对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理解得越深透,存在感就会越强烈,对自己的确定感也会越强。这次分享成为了她人格发展的关键点。

    2.我向她周围的同学作了恰当的解释,分享了她允许我透露的一些经历,并布置给他们一个重要任务:共同帮助她,增强她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对外在事物的不确定其实是对自我不确定的投射)。

    3.给她设计一个稳定的解释归因方案,即每次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在自己的心灵日记里,然后给予积极的解释。征得她的同意后,每个月给我看一次,我会在其中以批注的方式予以反馈,以增强她的稳定感或者纠正她的不确定感。, 百拇医药(梁岗)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