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和治疗(1)
〔摘要〕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并具有潜在性致残的精神疾病,社交隔绝和社交技巧贫乏可导致青春期的多种问题,包括抑郁、消极的自我评价、孤独等。文章对社交焦虑的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04-04
一、前言
社交焦虑障碍指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是一种常见并具有潜在致残性的精神疾病。社交隔绝和社交技巧贫乏可导致青春期的多种问题,其中包括抑郁、消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孤独(Rubin & Stewart,1996)。其他可能结果有物质滥用、持续的学习和就业困难,日渐贫乏的人际关系等。
, 百拇医药
社交焦虑障碍在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高,危害大。但社交焦虑障碍通常会被误认为是“害羞”问题而被忽视,再加上社交焦虑障碍者本身就具有回避陌生人和害羞这一特点,不能主动寻求帮助,从而导致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诊断治疗被延误。因此,对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社交焦虑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社交焦虑障碍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恐惧,当患者暴露于公共场合时会感到极度焦虑;另一个是患者本人能够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是却无法控制。一般说来,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与自己认识的人相处时社交功能良好,但当他们与陌生人交往或处于自己认为会得到负面评价、会丢脸或困窘的场合中时,就会出现惊恐症状。如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儿童在有陌生人的场合会哭叫、发脾气、发冷或退缩等[1]。有学者研究发现,患有社交焦虑的儿童几乎不能参与传统的课堂和学校活动,在课堂上会拒绝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拒绝在同学面前讲话,拒绝使用公共盥洗室以及在食堂吃饭;避免与同伴交谈,拒绝与同学通电话,拒绝参加团体活动,也不愿意邀请朋友一起玩耍;患有社交焦虑的青少年则会拒绝与异性的约会、参加同龄人的社交活动,甚至不愿寻求工作[2-3]。社交焦虑通常有泛化和未泛化两种形式。社交焦虑未泛化者只有经历典型性情境时才会感到焦虑,通常只对操作性事件产生恐惧,如害怕或逃避在公众前的演讲等。而社交焦虑泛化者即使在独处或未被他注视或评论时都会感到痛苦,如参加正常的聚会、维持交谈等[4]。
, 百拇医药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关于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为:(1)处于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演场合,如暴露于不熟悉的群体或者有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时,就会产生显著而持续的恐惧,认为自己可能会做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并为此感到害怕或显示出焦虑症状;(2)处于特定的恐惧场合几乎总能引起焦虑,可能表现为情境相关型或情境易感型恐惧发作;(3)求助者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者不合理的;(4)求助者总是回避处于这些社交或者表演场合,如果无法回避则极度焦虑和苦恼;(5)对于这些社交或表演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回避、焦虑和苦恼,显著影响求助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会关系,求助者为自己有这种恐惧症而感到显著痛苦和烦恼;(6)年龄小于18岁的求助者,病程持续时间至少六个月以上;(7)这种恐惧或回避的症状不是由于某种物质(如药物滥用、药物治疗)或者某种一般性躯体情况所直接造成的生理作用,也不能归结于其他精神障碍;(8)如果患有某种生理性疾病或另外一种精神障碍,那么(1)中所表述的恐惧症状与生理性疾病或这种精神障碍无关;如果是泛化型则需要满足绝大部分的社交场合都会引发恐惧(同时可以考虑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5]
, 百拇医药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CCMD-3)认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求助者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的特点。[6]
三、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作为一种抑制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精神障碍,会损害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如果儿童在早期没有对之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延续到成人期,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认知治疗技术、行为治疗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社交焦虑障碍。
(一)认知治疗(CT)
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抑制是社交焦虑的核心因素。社交焦虑症患者常常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并且设想别人会给自己负面的评价。社交焦虑障碍患者这种特征在长期实践中相对稳定下来,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认知模式。通过认知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辨认并纠正顽固存在于头脑中的错误的、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帮助患者建立交往信心、减轻对交往情境或交往对象的恐惧和担忧。
, 百拇医药
1.理性情绪疗法(REBT)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情绪ABC理论。治疗师根据ABC理论对社交焦虑患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的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分析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社交焦虑的根源不在于社交情境或交往对象,而在于患者头脑中对于社交情境或对象的非理性、不合理的认识。然后通过阐释证明、引导领悟、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等技术,改变社交焦虑患者头脑中歪曲的、不合理的认知,建立起较为正确的、合理的理性信念,从而调节和改善患者的交往行为。
2.贝克(Beck)的认知疗法
贝克的认知疗法认为,人们如何感觉和行动取决于他们如何感知和建构自己的经验,要想理解某种具体的情绪体验或困扰的实质,就必须关注个体对不良事件的想法、假设和信念。同时,他认为个体关于事件的认知是多层次的,存在“认知结构”,从表面到核心依次为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百拇医药(叶慎花)
〔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04-04
一、前言
社交焦虑障碍指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是一种常见并具有潜在致残性的精神疾病。社交隔绝和社交技巧贫乏可导致青春期的多种问题,其中包括抑郁、消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孤独(Rubin & Stewart,1996)。其他可能结果有物质滥用、持续的学习和就业困难,日渐贫乏的人际关系等。
, 百拇医药
社交焦虑障碍在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高,危害大。但社交焦虑障碍通常会被误认为是“害羞”问题而被忽视,再加上社交焦虑障碍者本身就具有回避陌生人和害羞这一特点,不能主动寻求帮助,从而导致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诊断治疗被延误。因此,对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社交焦虑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社交焦虑障碍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恐惧,当患者暴露于公共场合时会感到极度焦虑;另一个是患者本人能够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是却无法控制。一般说来,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与自己认识的人相处时社交功能良好,但当他们与陌生人交往或处于自己认为会得到负面评价、会丢脸或困窘的场合中时,就会出现惊恐症状。如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儿童在有陌生人的场合会哭叫、发脾气、发冷或退缩等[1]。有学者研究发现,患有社交焦虑的儿童几乎不能参与传统的课堂和学校活动,在课堂上会拒绝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拒绝在同学面前讲话,拒绝使用公共盥洗室以及在食堂吃饭;避免与同伴交谈,拒绝与同学通电话,拒绝参加团体活动,也不愿意邀请朋友一起玩耍;患有社交焦虑的青少年则会拒绝与异性的约会、参加同龄人的社交活动,甚至不愿寻求工作[2-3]。社交焦虑通常有泛化和未泛化两种形式。社交焦虑未泛化者只有经历典型性情境时才会感到焦虑,通常只对操作性事件产生恐惧,如害怕或逃避在公众前的演讲等。而社交焦虑泛化者即使在独处或未被他注视或评论时都会感到痛苦,如参加正常的聚会、维持交谈等[4]。
, 百拇医药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关于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为:(1)处于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演场合,如暴露于不熟悉的群体或者有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时,就会产生显著而持续的恐惧,认为自己可能会做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并为此感到害怕或显示出焦虑症状;(2)处于特定的恐惧场合几乎总能引起焦虑,可能表现为情境相关型或情境易感型恐惧发作;(3)求助者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者不合理的;(4)求助者总是回避处于这些社交或者表演场合,如果无法回避则极度焦虑和苦恼;(5)对于这些社交或表演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回避、焦虑和苦恼,显著影响求助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会关系,求助者为自己有这种恐惧症而感到显著痛苦和烦恼;(6)年龄小于18岁的求助者,病程持续时间至少六个月以上;(7)这种恐惧或回避的症状不是由于某种物质(如药物滥用、药物治疗)或者某种一般性躯体情况所直接造成的生理作用,也不能归结于其他精神障碍;(8)如果患有某种生理性疾病或另外一种精神障碍,那么(1)中所表述的恐惧症状与生理性疾病或这种精神障碍无关;如果是泛化型则需要满足绝大部分的社交场合都会引发恐惧(同时可以考虑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5]
, 百拇医药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CCMD-3)认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求助者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的特点。[6]
三、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作为一种抑制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精神障碍,会损害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如果儿童在早期没有对之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延续到成人期,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认知治疗技术、行为治疗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社交焦虑障碍。
(一)认知治疗(CT)
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抑制是社交焦虑的核心因素。社交焦虑症患者常常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并且设想别人会给自己负面的评价。社交焦虑障碍患者这种特征在长期实践中相对稳定下来,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认知模式。通过认知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辨认并纠正顽固存在于头脑中的错误的、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帮助患者建立交往信心、减轻对交往情境或交往对象的恐惧和担忧。
, 百拇医药
1.理性情绪疗法(REBT)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情绪ABC理论。治疗师根据ABC理论对社交焦虑患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的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分析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社交焦虑的根源不在于社交情境或交往对象,而在于患者头脑中对于社交情境或对象的非理性、不合理的认识。然后通过阐释证明、引导领悟、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等技术,改变社交焦虑患者头脑中歪曲的、不合理的认知,建立起较为正确的、合理的理性信念,从而调节和改善患者的交往行为。
2.贝克(Beck)的认知疗法
贝克的认知疗法认为,人们如何感觉和行动取决于他们如何感知和建构自己的经验,要想理解某种具体的情绪体验或困扰的实质,就必须关注个体对不良事件的想法、假设和信念。同时,他认为个体关于事件的认知是多层次的,存在“认知结构”,从表面到核心依次为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百拇医药(叶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