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22期
编号:13154440
归因方式影响攻击性行为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22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归因方式;儿童

    一、引言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儿童特别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动不动就打别人一下或者骂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风格,也让教师和家长 十分头疼。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儿童产生这么多的攻击性行为呢?

    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随着信息加工途径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道奇(Kenneth Dodge)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颇有影响力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这个模型将攻击行为分为五个阶段:解码过程、解释过程、寻找反应过程、决定反应过程与编码过程。其中的解释过程强调个体对诱发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归因),不同的解释会影响攻击性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强度。

    二、实验介绍

    实验一:挫折情境下不同的归因偏向对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影响研究。

    1.实验目的

    个体对挫折情境不同归因偏向对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的影响。

    2.实验过程

    道奇(K.A. Dodge,1980)等人利用同伴提名与教师报告法从二、四、六年级学生中选取攻击性与非攻击性男生各15名,共计90人。他们被告知要参与一项可以赢得奖品的拼图比赛,主试的“同盟”会给他们制造一些挫折情境(弄乱被试努力完成的拼图),但是破坏行为意图分为三种:善良的、恶意的和意图不明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