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23期
编号:13154061
如何让心理活动课更有“心理味”(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23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思考;学生需求;自身成长;开放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类学校日益普及,网络上各种心理教案、课件资料也日渐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实行“拿来主义”,在网络下载资料后拿来即用,或者只稍作调整。教师对学科定位不准,对教材理解不透,对学生了解不够,对自己风格不明,导致心理活动课沦为游戏课(只做游戏不求甚解,以活动为惟一目的)或思品课(作道德评判,强调教育性,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做)。

    这些状况的出现,反映出中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学科性、专业性不突出等问题,导致本就是边缘性学科的心理活动课更加不受重视,让师生觉得心理活动课谁都可以上。针对以上问题和现象,结合两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对如何把心理活动课上出“心理味”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确定课堂教学主题

    心理活动课作为非考试科目,在学校里的地位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有一位教师曾抱怨:“心理活动课课时本来就不多,还总是被其他科任教师要课……被要课也算了,上心理活动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好,要不就是写作业,要不就是吵吵闹闹不好好听课。”另外一位心理教师则回应说:“我也曾被要课,但被学生知道后,纷纷表示抗议,甚至罢课,还到班主任那里去投诉,以后再也没有教师敢要我的心理活动课。”两种不同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被要课的原因是科任教师觉得心理活动课不重要;上课写作业、吵吵闹闹是学生觉得心理活动课没意思,老师讲的东西没用。

    如何让学生爱上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主题应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其他教师才会理解。现在市面上已经有许多根据学生年龄发展需求而编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辅材料,但这些材料只是切合学生的年级及心理特点,而不一定能满足各地区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当课程设计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时,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心理活动课就成为一节放松课。上课的教师也会没有成就感,越来越懈怠,这样的心理活动课难免会走上形式化的道路,渐渐没了生存之地。如何能了解我们眼前这些学生的真正需求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课前调查。编制课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想要在心理活动课上学到哪些方面的知识、解决哪些困惑。设置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并且将需求具体化、精确化。所以调查问卷中除了封闭式题目外还应该有开放式题目。

    什么样的调查结果才算是达到了具体化和精确化呢?如人际交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说,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哪些呢?有一位教师的调查结果值得参考:

    学生的交往困惑主要有(不分先后):

    1.发生一些小矛盾后,控制不好自己的言行,愈演愈烈,导致吵架或打架,事后又不知如何和解。

    2.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好友,结果好友却未能守密,告诉了别人,自己感觉被背叛了。

    3.想与别人交流,却找不到共同话题,不知道说什么好,很尴尬。

    4.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有矛盾,或是要求自己远离对方,自己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

    5.被传绯闻。

    6.经常被人捉弄,没有找到改善的办法。

    7.一起活动时,意见不合,不会处理,导致不欢而散。

    在这样的调查结果中,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展开作为一个课程主题,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第二,咨询内容。学生在哪些方面的困惑最多、最需要老师的帮助,可以在咨询中略见一二。所以,每个学期末的咨询总结应该成为下学期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课后聊天。课堂上一些学生的行为通常是经过“包装”的(包括学生的回答),所以教师应在课后或课间多留在教室与学生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观察和倾听,用真诚的态度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二、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成长,自利才能利他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个人经历、感受能力和对自我的深入分析非常重要,这些会影响着咨询师的伦理观和咨询方式。对自我的剖析越深入,就会变得越“通透”,在咨询和教育过程中,“自我”介入得就会越少。这也是在精神分析师培训中要求个人督导达到150个小时,并非常重视自我分析的过程的原因。

    一位小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消极标签对自己的影响,特意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体验“消极标签”的活动。在这个体验活动中,部分学生十分投入,不禁落泪。教师很敏锐地感受到学生情绪的变化,在活动结束并作分享后,不断重复指导语引导学生走出活动中的情绪:“同学们,刚才只是一个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已经结束。”并临时加入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对刚才被贴消极标签的同学表示肯定和支持。

    一位职校班主任在人际交往主题班会中设计了一个成对进行的活动,上课当日,一位学生请假,班级的人数变成单数。这位教师就临时决定加入一个落单者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在人际交往中被落单时的感受。然后再让一个成对小组接纳落单者,组成三人小组。

    这两位教师在谈到为什么能设计出优秀的体验式活动而且还能临时调整课程设计时,答案都是:“这个活动我自己参与过、体验过,所以能体验到在活动当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绪(变化)。”

    只有自己经历过,才最能与他人感同身受。若是没有亲自经历过,也应该是在现场融入过,而不仅仅只是听说过或是想当然。所以,这就要求心理教师重视自身的成长。当我们能够超越自卑,才能感受到学生在超越的路途中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当我们能够突破自己,才能感受到学生在自我突破后有多么喜悦。

    三、增加对学生和课堂的开放性,保证课堂生命力

    在心理活动课上,有时候教师的态度远远比课程设计本身更能体现课堂魅力。

    在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中,我通常会借用许多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有一道要求续编结尾的题目是这样的:, http://www.100md.com(沈馨琳? 赖如蓝)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