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宜过高(1)
[编者按]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时,心育活动课已经进入“高原期”,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心育活动课? 心育活动课到底是“指导性”的,还是“非指导性”的?心育活动课是否要和当前的“班会课”“思品课”等划清专业界限,坚守自己独有的“专业标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前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及班主任。本刊将从2014年起,陆续刊发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的系列文章,从一线专家的视角,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您一一破解心育活动课实施进程中的难题,敬请关注。
〔关键词〕心育活动课;高原期;专业标准;专业门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2-04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开设的状况,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被公认为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另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这两句话折射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虽然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换言之,心育活动课已“进入了一个高原期”。
, 百拇医药
“高原期”往往是一个动力不足、充满争议、观念混乱、自我质疑、左右摇摆、令人心力交瘁的时期,但同时也往往是一个百家争鸣、在“无序”与“混沌”中逐渐走向“有序”与“明朗”的时期。
在诸多的争议与“莫衷一是”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心育活动课到底是“指导性”的,还是“非指导性”的?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心育活动课?
其实,这一类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来了,那时候说得更为直截了当:“这到底是心理辅导课,还是主题班会课、思品课?”而当时在某国家级期刊上提出这一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然而时隔15年,我今天想与各位同道,特别是年轻同道们分享的观点却是: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宜设置过高。我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大转变,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它不能照搬“团体咨询”的专业标准。
, 百拇医药
在美国,学校里的心育课程被称为“团体指导”。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约翰·施密德对此有精辟的解释:“指导”,这个词用来描述与情感教育或心理教育有关的课程。一般而言,指导课程的组成非常广泛,每个年级有对应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从理想层面来说,最好在任课教师和咨询员共同努力下把它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施密德认为,这样一种“团体指导”课程的优点是:
(1)团体指导比个体辅导涉及更多学生,并开放讨论和分享的渠道。(2)团体指导不要求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有特殊的训练,因为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有强大推进能力的教师即可以在带领团体指导上大获成功。(3)在学校课程中,团体指导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4)团体指导通过强调人类发展和关系的积极方面,在改善班级和学校的整体环境方面有一定的潜力。
施密特认为“团体指导”的局限是:
(1)因为团体指导更多是教育和提供信息,不是治疗性或个人提高性的,这种形式对那些生活中有严重冲突或困扰的学生不会有太大作用。但是,课堂指导活动有助于识别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转介给学校咨询员,获得更多的干预。(2)依据团体的规模,团体指导活动无法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成员之间引发很多互动。因此,指导活动中的个人支持、关心和信任的发展都不像团体咨询中那么深入。(3)团体指导并不一定会给所有的成员提供针对个人的教育或生涯目标方面的帮助。学生个体的需求有可能被忽略。而团体咨询则直接关注个体需要,对每个成员充满希望。(4)因为团体指导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技巧,团体规模可达25名或者更多的学生,咨询员的活动设计需要更富有结构,更具指导性。这种领导风格看起来与咨询关系中倾向于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有些矛盾。
, 百拇医药
施密德的上述观点清楚地界定了“团体指导课程”(即“心育活动课”“心理辅导课”)的定位。这一定位的基本要点就是:(1)它更多地属于“指导性”课程,所以会更多地偏向于情感教育和提供信息,而不可能像“团体咨询”(即“小团体辅导”“小组辅导”)那样,重在体现自我成长或发挥矫正、治疗的功能;(2)它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受学校教学总体计划的制约,所以不可能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改变个人认知或行为模式方面那么深入;(3)它涉及更多的学生,所以一般教学过程为四十分钟左右,它不要求教师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受过特殊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要求开课教师像“团体咨询”的带领者那样表现出更多的专业技术。
这样一种课程定位,对许多专职心理教师来说也许是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对心育活动课的研究目前依然比较薄弱,并且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实践,所以谈及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时,很多人常常是照搬“团体咨询”那一套理论体系和技术架构,少有人对中小学心理课堂上发生的真实情况作比较深入的探究。
, 百拇医药
但我们无法否认,施密德所描述的“团体指导”的课程定位,实际上是国际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理论定位。比如美国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大师欧文·亚龙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许多团体治疗方法把正式的指导或心理教育作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学者卡普兹也曾指出:“发展性指导的团体训练是学校指导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发展性的团体训练可能会有具体的预防性目标,但总的来说,其本质是为了‘并不要求发生较大个人转变,更关注……种种发展性问题’而设计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瑞在谈到学校中的“心理教育团体”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心理教育团体开展的团体活动具有多种功能:传达信息、分享共同经历、指导问题的解决、提供援助、帮助来访者学会在团体情境之外建构自身的支持系统等。这种围绕特定主题的结构式活动,既能传达信息,又能促进自我发展。所以,这种团体活动又可称为教育性团体。”, 百拇医药
〔关键词〕心育活动课;高原期;专业标准;专业门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2-04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开设的状况,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被公认为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另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这两句话折射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虽然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换言之,心育活动课已“进入了一个高原期”。
, 百拇医药
“高原期”往往是一个动力不足、充满争议、观念混乱、自我质疑、左右摇摆、令人心力交瘁的时期,但同时也往往是一个百家争鸣、在“无序”与“混沌”中逐渐走向“有序”与“明朗”的时期。
在诸多的争议与“莫衷一是”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心育活动课到底是“指导性”的,还是“非指导性”的?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心育活动课?
其实,这一类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来了,那时候说得更为直截了当:“这到底是心理辅导课,还是主题班会课、思品课?”而当时在某国家级期刊上提出这一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然而时隔15年,我今天想与各位同道,特别是年轻同道们分享的观点却是: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宜设置过高。我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大转变,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它不能照搬“团体咨询”的专业标准。
, 百拇医药
在美国,学校里的心育课程被称为“团体指导”。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约翰·施密德对此有精辟的解释:“指导”,这个词用来描述与情感教育或心理教育有关的课程。一般而言,指导课程的组成非常广泛,每个年级有对应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从理想层面来说,最好在任课教师和咨询员共同努力下把它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施密德认为,这样一种“团体指导”课程的优点是:
(1)团体指导比个体辅导涉及更多学生,并开放讨论和分享的渠道。(2)团体指导不要求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有特殊的训练,因为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有强大推进能力的教师即可以在带领团体指导上大获成功。(3)在学校课程中,团体指导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4)团体指导通过强调人类发展和关系的积极方面,在改善班级和学校的整体环境方面有一定的潜力。
施密特认为“团体指导”的局限是:
(1)因为团体指导更多是教育和提供信息,不是治疗性或个人提高性的,这种形式对那些生活中有严重冲突或困扰的学生不会有太大作用。但是,课堂指导活动有助于识别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转介给学校咨询员,获得更多的干预。(2)依据团体的规模,团体指导活动无法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成员之间引发很多互动。因此,指导活动中的个人支持、关心和信任的发展都不像团体咨询中那么深入。(3)团体指导并不一定会给所有的成员提供针对个人的教育或生涯目标方面的帮助。学生个体的需求有可能被忽略。而团体咨询则直接关注个体需要,对每个成员充满希望。(4)因为团体指导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技巧,团体规模可达25名或者更多的学生,咨询员的活动设计需要更富有结构,更具指导性。这种领导风格看起来与咨询关系中倾向于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有些矛盾。
, 百拇医药
施密德的上述观点清楚地界定了“团体指导课程”(即“心育活动课”“心理辅导课”)的定位。这一定位的基本要点就是:(1)它更多地属于“指导性”课程,所以会更多地偏向于情感教育和提供信息,而不可能像“团体咨询”(即“小团体辅导”“小组辅导”)那样,重在体现自我成长或发挥矫正、治疗的功能;(2)它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受学校教学总体计划的制约,所以不可能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改变个人认知或行为模式方面那么深入;(3)它涉及更多的学生,所以一般教学过程为四十分钟左右,它不要求教师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受过特殊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要求开课教师像“团体咨询”的带领者那样表现出更多的专业技术。
这样一种课程定位,对许多专职心理教师来说也许是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对心育活动课的研究目前依然比较薄弱,并且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实践,所以谈及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时,很多人常常是照搬“团体咨询”那一套理论体系和技术架构,少有人对中小学心理课堂上发生的真实情况作比较深入的探究。
, 百拇医药
但我们无法否认,施密德所描述的“团体指导”的课程定位,实际上是国际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理论定位。比如美国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大师欧文·亚龙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许多团体治疗方法把正式的指导或心理教育作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学者卡普兹也曾指出:“发展性指导的团体训练是学校指导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发展性的团体训练可能会有具体的预防性目标,但总的来说,其本质是为了‘并不要求发生较大个人转变,更关注……种种发展性问题’而设计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瑞在谈到学校中的“心理教育团体”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心理教育团体开展的团体活动具有多种功能:传达信息、分享共同经历、指导问题的解决、提供援助、帮助来访者学会在团体情境之外建构自身的支持系统等。这种围绕特定主题的结构式活动,既能传达信息,又能促进自我发展。所以,这种团体活动又可称为教育性团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