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2期
编号:13142447
也谈心理课模式的“四阶段”与“三阶段”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实效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在2013年第19期刊登了广东省崔昌淑老师《关于心理辅导课“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一文(以下简称“崔文”),笔者学习之后颇有感触,并有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供大家交流探讨。

    崔文在钟志农老师的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动力“四阶段”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模式存在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提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即感知、感受阶段;理解、感想阶段;整合、感悟阶段(以下对两种模式分别简称为“三阶段”体验模式和“四阶段”动力模式)。“三阶段”体验模式主张从情感和认知两个层面出发,设计一个动态活动,并对此活动进行由浅到深的体验过程,使学生从简单活动的初步体验到有难度活动的深入体验,再到最后重组活动的解决体验,从而完成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据笔者的理解,“三阶段”体验模式是在“四阶段”动力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探讨,所以下文中笔者侧重谈谈对这两种模式“同”与“不同”的看法。
, http://www.100md.com
    一、两种模式价值取向一致,活动内涵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以活动、体验、发展、目标为价值取向,而“四阶段”动力模式同样强调心理辅导课是“活动课程”,是一种“重体验、不重认知”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一致之处,即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与本质。说到底,不同的“模式”仅仅是表现方式不同,其根基是相通的。

    崔文在谈到活动取向时认为,心理课要提倡动态活动,而看视频、听故事等属于静态活动,缺乏学生的参与度。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似乎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视频、故事不过是载体,心理剧和心理游戏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采用什么样的载体,而是对于承载内容的思考与感悟。看视频、听故事表面似乎非常安静,但谁能说学生内心深处没有思想的激流在涌动呢?所谓的动态不仅是指形式的活泼与学生“身体参与”,更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融入与触动。外在的形式再生动活泼,但却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那就不过是为了动而动而已。

, 百拇医药     “四阶段”动力模式同样非常重视和强调活动。它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规律以及团体发展各阶段的动力特征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无论动态还是静态活动,只要能“使团体注意集中、促进团体讨论参与、提供学习范例或相关信息;增加团体舒适度、激发兴趣、放松精神、推动成长”的活动,就是心理辅导课可采纳的活动。

    二、两种模式活动取向一致,数量要求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和“四阶段”动力模式都强调活动,但对活动的具体数量要求不同。“三阶段”体验模式认为“四阶段”动力模式按阶段设计活动,造成“活动零碎片段化”,且“活动缺乏内在联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使主题深入,所以提出“只需一个活动”即可,认为只要对一个活动进行初级设计、复杂设计、再整合,就可以更加深入,同时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也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课程的效果也更好。

    而“四阶段”动力模式则强调“有效利用团体动力,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成长”,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团体活动,至于团体活动的数量并没有规定是一个或是几个。如能充分发掘,达到探索与提高的目标,一个主题活动也可;如果一个活动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目标的达成,那么就选择多个相关活动进行组合,使团体成员在充分的活动、互动中成长。但不同的活动“组件”从设计者的角度考虑必定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它们围绕着共同的活动目标,且整个团体动力的推进也必须是一个动态而延续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到底是设计一个有深度的活动难,还是围绕目标设计多个合适的活动更难,想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外,学生在课堂上情感体验的深入程度及参与的广度,与活动的数量又有多少必然的联系呢?
, http://www.100md.com
    三、两种模式的运作动力一致,着力方向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针对辅导过程,强调成员的个体体验。“四阶段”动力模式针对活动过程,强调在团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中改变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的确,两种模式的着力方向有所不同,但活动形式仅仅是辅导的一个载体,最终仍应以辅导目标为焦点。这一点在崔文中也得到认可,“助人自助”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但跳出个体体验的过程,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团体动力的存在,它依然存在“助人自助”的进程中,并发挥着作用。

    “四阶段”动力模式是对心理活动课课堂动力的科学总结,符合活动课的内在发展规律,它体现的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心理场”。活动课的过程正是促进团体动力发展、激发团体内部正能量,使学生在动力系统中获得感悟与成长的过程。这种团体动力是由团体内部要素之间互动而产生的影响团体运作的社会力,它存在于团体成员互动的行为中,是一种“力的磁场”。它是动态的、有强度的、有方向的,是可以感受的,也是有影响的。因而团体是每个成员共享的成长空间,团体动力对每一个成员的情感体验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百拇医药
    总之,无论是着力于个人的体验,还是着力于团体的影响,只要是团体,起作用的都是团体运作过程中的“互动之力”。

    四、专业引领要求一致,程度深浅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认为心理辅导课是有专业属性的,其专业性突出表现在“体验与感悟”方面。如果削弱心理课的专业性,会使课堂异化为班会课。

    而“四阶段”动力模式同样强调心理课程的专业性,同样强调“重感受、不重认知”,而且对于团体动力各阶段发展与活动的设计,也无一不是团体辅导专业性的体现。而对于上课的教师,同样也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素养。

    总之,笔者认为,强调专业性是没有异议的,关键在于怎么把握分寸。过于突出“专业性”,恐怕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脱离学校课程总架构的时空限制。不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是有利于我们第一线的心理教师澄清实践中的许多困惑的,所以笔者愿意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作者简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惠兴中学,杭州,310006)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罗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