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41400
以积极力量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行为模型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3期
     〔摘要〕积极力量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化的积极力量能驱使学生表现出相应的积极行为,帮助学生用积极的方式看待世界。

    〔关键词〕积极力量;心理健康行为模型;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3-0007-04

    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传统“诊治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少数问题儿童的不足,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工作的服务对象与范围,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重点应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1]。关注学生积极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这有助于学生用自己的力量预防心理问题、维持心理健康水平,获得蓬勃而幸福的人生。

    一、积极力量的范畴

    所谓积极力量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2]。积极力量实际脱胎于美德目录,为了概念化和结构化这些积极力量,皮特森和塞里格曼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根据一定的原则从大量优秀特质中选择了24项积极力量,并归纳为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分别代表六种品德[3]。

    1.智慧和知识

    创造力:思维新颖,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好奇心:对正在经历的事情保持兴趣

    开放性:全方位思考,多方面考察

    求知欲:掌握新技能以及知识

    洞察力:能对他人提出明智的建议

    2.勇气

    真诚:说真话并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勇敢:不畏惧威胁、挑战、困难和痛苦

    坚持:善始善终

    热情:使生活充满激情和能量

    3.仁慈

    友善:做好事,帮助他人
, http://www.100md.com
    爱:珍惜与他人的关系

    善于交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目的和感受

    4.正义

    公平:平等对待所有人

    领导能力:组织集体行动并参与其中

    团队精神:作为团队成员为团队效力

    5.自制

    宽恕:原谅做错事的人

    谦虚:用成绩说话

    谨慎:小心地作出选择

    自律:规范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 百拇医药
    6.超越自我

    品位:欣赏美和卓越

    感恩:意识到并感谢生活中发生的好事

    希望:对未来有最好的期望并为之努力

    幽默:喜欢笑和笑话,给他人带来欢笑

    信仰:对生活和生活的意义有更高追求

    塞里格曼认为,积极力量是一种品行上的特质,尽管它也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更需要经历学习过程[4]。积极力量是能够逐渐积累的,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力量。无论是应对生活中的消极事件还是品味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我们都可以依据这些积极力量来和身边的环境进行积极互动。如感恩本身就是一种能增加幸福感的积极情绪体验,而由感恩这种积极力量驱使的感恩行为进一步增加了幸福的可能性,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总是会获得更多帮助。好奇心让我们保持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给我们带来了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让我们发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道路,而这些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助我们一臂之力。积极力量可以带来积极体验和亲密的人际关系,进而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会团体中产生重要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二、积极力量与心理健康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可以根据目标不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健康,第二个层次是优化,第三个层次是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过去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面,这导致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而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往往不受重视,或者简单地诉诸于针对性并不强的德育手段。

    如今已有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把积极力量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核心内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5]。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第一,目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唤起被治疗者积极力量的因素。第二,研究证实,积极力量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好转。第三,培养积极力量可以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第四,积极力量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积极力量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并能为人们带来一些积极的结果,如学业的成功,领导能力,忍耐力和对多样性的评估力,延迟满足的能力、友善和利他性等。
, http://www.100md.com
    首先,积极力量能显著增加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思迈等人于2006年以美国和日本青少年为被试做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积极力量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当被试的积极力量得分越高时,其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也会相应越高[6]。在2006年另一项经典研究中,派克和皮特森通过分析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描述内容后发现,爱、热情、希望等积极力量与年龄较小儿童的幸福感密切相关,而感恩这一积极力量则与年龄稍大儿童的幸福感密切相关[2]。

    其次,积极力量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经历创伤后的成长。皮特森等人通过网络取样进行了一项追溯研究(短期纵向研究)发现,积极力量有助于帮助青少年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与那些没有从疾病中恢复的个体相比,从疾病中恢复的个体自我报告了更高水平的对美的欣赏(品位)、勇敢、好奇心、公平、宽恕、感恩、友善、求知欲和精神性等积极力量,这说明促进这些积极力量的干预措施将有助于遭遇生理或心理健康危机的个体更好地恢复健康并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2]。而像希望、友善、社交智力、自控和大局观等可以缓解压力和创伤带来的消极效应,还能避免和减轻睡眠障碍。从消极事件的恢复过程中,积极力量可能起到缓冲的作用,或者有助于维持甚至增加幸福感来对抗挑战。, http://www.100md.com(林曼?任俊)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