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0期
编号:13132063
“教学恐惧”:基于教师专业心理维度的审视(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0期
     有的教师消极对待“推门听课”,把别人的听课假想成一种不怀好意,以一种平静的对抗态度来应对,例如,你来听课我就专门做练习,导致听课人很尴尬。这种教师,即使平常上课不错,但可以想见其后续的成长状态。

    有的教师表现得很紧张,小心翼翼,唯恐讲不好,让人看出破绽,损坏自我形象。因为比较关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能够认真对待。但其主要目的就是应付过关,更看重的是一时的应付,并不注重持续地规划、思考和建构常态教学。实际上,他们的“教学恐惧”并不是一种“有所感悟、有所触动”的恐惧。说到底还是帕尔默说的那种“自我封闭的恐惧”,在这种恐惧之下,教师并不注重主动自觉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也缺乏有效的学习、反思。

    还有些教师表现出无所谓:你来听就听,不来更好,来不来我都那样;你怎么评价我不在乎,随你便,你听课对我来说有没有都一样。这是一种以表面的“无所谓”折射内心“教学恐惧”的特殊表现。这种心理,其实还是帕尔默所说的“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恐惧”,或者说是从一开始的恐惧走向无所顾忌的“无所谓”,这些教师不求发展,不要求“成长”“进步”,也谈不上真正的学习和反思。

    综上所述,对“推门听课”中教师的反应必须从教师专业心理角度加以考察,否则,很多问题就会简单化。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安奈特·L·布鲁肖曾说:“教书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有时候精疲力竭,难免就会偷偷懒,省省事,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一定要克服这种懒惰的想法。”一位支持“推门听课”的校长也坦言:“在任何一所学校,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并不需要非常严格的‘他律’,他们始终坚持着比较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所以,“偷懒”虽是人之常情,但很少会成为广大教师的个体常态和群体常态,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可见,必须从把握教师心理出发采取具体措施,努力把教师的紧张感转化、催生成持久健康的动力,而不是变成“常态的病态”或“病态的常态”。

    有的学校改进听评课制度,推行“主动邀请课”“对比研究课”“课例展示课”等多元结合的听课体系,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经常主动邀请校领导或者同事来听课指导,以此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应树立正确认识,从“推门听课”中锻炼和培育积极的专业心态,如此,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成长和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烟台,2655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孙贞锴)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