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2期
编号:13130932
中国单亲儿童心理研究进展:积极影响论与消极影响论(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2期
     三、问题与展望

    笔者搜索CNKI自2000年以来的相关主题发现:单亲家庭现象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论文量也从2000年的9篇增长到2011年的51篇。研究角度和方法走向多元,研究结论非常丰富,但是也表现出很多

    问题。

    1.研究视角亟需转变

    研究视角需要进一步从有限影响论和肯定性的角度来探索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早期的中国学者,主要从单亲家庭儿童所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去研究,得出了很多负面的结论,这些结论夸大了单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效应,无法解释许多优秀的单亲儿童,更无法解释历史上很多从单亲家庭走出来的伟人和英雄。为此,国内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研究取向和方法,放弃了传统研究中的“问题”预设,研究取向由传统的片面否定转向比较客观,研究哲学由消极影响论向有限影响论甚至积极影响论转变。但是,从目前的文献分析来看,片面否定倾向、持消极影响论的研究仍然占据着该领域的主要地位,这显然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进步。所以,中国的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的研究视角应该加快向更客观、更深入转变,更多地从客观的视角去关注单亲家庭儿童心理。
, 百拇医药
    2.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单亲儿童的时候,应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把质性研究和个案研究引入该领域。传统的单亲家庭研究主要依靠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但是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学者无法关注单亲家庭儿童中的佼佼者,无法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质性研究和个案研究有一个很独特的优点:能够深入地研究某些有意义的特殊个体和现象。比如,单亲儿童中的优秀者。研究者通过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发现。在实证研究方面,胡雯洁[6]在研究中,将传统的

    “单亲—双亲”的两组比较研究范式改变为“问题单亲儿童—正常单亲儿童—双亲儿童”的三组比较研究范式,得出了很多新的结论,这是本领域实证研究方法上的一次突破。但是,对21世纪以来的文献分析表明,该领域的大部分文献仍然是简单的调查、测量等实证研究,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不多,新的发现很少。个案研究、质性研究和实证量化研究综合运用的文献根本没有,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献也非常少,对某些单亲家庭儿童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文献更是鲜见。面对本领域的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学者们有责任通过更可靠的研究进行
, 百拇医药
    回答。

    3.研究对象的精细化与拓展

    在实际生活中,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除了离婚,还有配偶亡故、未婚生育等,分析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对离婚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较多,对配偶亡故和未婚生育导致的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很少。学者们有必要将传统的笼统的单亲儿童的概念精细化为离婚单亲儿童、配偶亡故单亲儿童和未婚生育单亲儿童[21],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有必要将单亲儿童家庭分化为单亲父子、单亲父女、单亲母子和单亲母女[14],以作进一步研究。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不能见到父/母,这是一种新类型单亲家庭儿童,然而,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结合的研究太少了。所以,学界应当注意拓展单亲儿童的概念,注意单亲儿童与类单亲儿童的比较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对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中国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的研究既有很大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以后,学界可以在改变研究视角、改进研究方法、更新研究哲学上多下功夫,争取在本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对单亲儿童心理问题作出更确切的回答,提高对复杂的单亲儿童心理现象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对干预和调整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作出更多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耳.美国单亲家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J].学术交流,2009,186(9):125-128.

    [2]韩晓燕,魏雁滨. 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J].浙江学刊,2004,1:207-214.

    [3]林洵怡,桑标.离异家庭儿童发展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1):163—165

    [4]陈芳.我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08,2:115—119.

    [5]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598-599.

    [6] 张小菲,梁瑞华,毛富强等.天津市区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22-24.
, 百拇医药
    [7]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8]李晓芳,杨淑红,王敏娜.单亲家庭子女个性特征和行为问题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75-376.

    [9]朱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0]刘苓,何思忠,吴云.不同结构的单亲家庭特征及其儿童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68-60.

    [11]何宏灵,刘灵,杨玉凤.单亲家庭儿童个性和学习成绩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3):476-478.

    [12]邱婷.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 百拇医药
    [13]刘建勋,黄建军,毛富强.父母离异子女精神卫生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46-831.

    [14]侯筱菲,毛富强,梁瑞华.四种类型单亲家庭亲子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641-645.

    [15]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598-599.

    [16]聂琼芳.单亲家庭的优秀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745-748.

    [17]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37-140.

    [18]郑孝莲.单亲家庭中学生发展良好原因的质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 百拇医药
    [19]邵雪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离异单亲母亲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0]徐安琪.问题儿童、缺陷儿童、异常儿童——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J].青年研究,2002,3:1-9.

    [21]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3):104-107.

    (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1517;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编辑 / 杨怡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何虎?李杰?杨霞)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