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经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1)
〔摘要〕寄养儿童是指那些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等特殊原因,不能同子女共同生活,把子女寄养在别人家里,由生父母出资提供子女生活抚养费的未成年人,包括农村超生寄养儿童和城镇寄养儿童。寄养经历给这部分儿童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就寄养经历给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危害作简单的剖析,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寄养儿童;心理健康;寄养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3-0014-03
一、寄养儿童种类
寄养指未成年人的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的特殊条件或其他原因,不能同子女共同生活,把子女寄养在别人家里,由生父母出资提供子女抚养费的一种社会行为。寄养儿童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
, 百拇医药
1.农村超生寄养儿童
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是指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被送到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姑、舅舅等亲戚家里抚养的儿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超生者处罚非常严厉,可以让很多家庭倾家荡产,人们在恐惧处罚的同时,又固守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超生游击队”现象。很多农村家庭往往是连续生两个女孩之后还要躲出去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为了躲避处罚,这些家庭往往将超生子女交给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由此诞生。
2.非婚生寄养儿童
在农村,青年男女未婚同居生子现象很普遍,这些非婚生子女往往交给双方老人或亲戚抚养;还有很多未达法定结婚年龄而事实结婚的女孩在生下孩子后无能力抚养子女而将孩子交给老人抚养。此外,还有一些青年男女为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漏洞,在婚前先生孩子,如生下女孩,则不结婚,而将生下的女孩交给别人抚养,直到生下男孩后再结婚。
, 百拇医药
3.城市寄养儿童
在城市里也有这样一类被寄养或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家庭,选择将孩子托给老人照看,或者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或者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托儿机构等。最近网上一项调查显示:超七成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上海教科院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七成父母不愿自己带孩子。目前,上海市寄养在外的0~3岁婴幼儿已有3000余名。调查涉及长宁、虹口、杨浦三个区近700名婴幼儿的母亲。结果显示,71.1%的母亲心目中的理想养育方式是将孩子送到“集体性教养机构”。其中,有近两成的母亲甚至同意让幼小的儿女长期寄宿在外。另外,还有28%的母亲希望孩子在“家庭外寄托教养”。一位母亲无奈地说,他们夫妇俩都是双职工,平时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2岁的女儿送去托儿所。而另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则说,送出去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协作能力”。调查显示,目前,一二线城市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达33.3%。其中,有近4%的婴幼儿长期寄宿在一些托儿所中,按上海市16万婴幼儿计算,有3000余名0~3岁的孩子与父母
, http://www.100md.com
“隔离”。
近些年来,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很多父母不惜花重金将才几岁的孩子送到全托的保育院去,而自己去赚钱的目的竟是为了把孩子送进这类学校。教育专家王东华认为这相当于把孩子送进了孤儿院,这不是对孩子的重视,而恰恰表明了父母的无知,“母亲本身的存在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母亲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因此,不管什么原因,母亲都没有理由在孩子最需要她的年龄离开,否则,这将成为母亲一辈子也挣脱不开的枷锁。”
寄养的特殊性在于寄养子女有父母,但得不到父母的亲身照顾,在寄养家庭,他们往往不能真正融入其中,而是作为客人,作为“寄居者”而生活,他们的这种寄养环境与父母亲在身边的抚育环境对儿童的心理机制、作用手段都有较大不同。寄养儿童也不同于留守儿童,寄养儿童不生活在自己家中,而留守孩子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寄养儿童和留守儿童同样属于弱势群体,都需要特殊的关注。这个群体在农村地区,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很普遍。当前,寄养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态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亟需社会的关注。
, http://www.100md.com
二、寄养经历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
无论是农村寄养儿童还是城市寄养儿童,寄养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心理专家认为:过早让孩子远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寄养儿童早期的家庭生活环境比较特殊,早期的亲子分离导致寄养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由于寄养在别人家中,这些儿童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很难在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早期的亲子分离和长期的亲情饥渴使他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寄养经历对儿童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从许多案例来看,童年被寄养和父母的缺席对儿童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弊大于利。父母亲角色的缺席会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能力,不仅不利于成长,还很可能成为长大以后各种心理冲突的根源。很多寄养儿童在返回父母家庭后,与父母沟通不畅,亲子矛盾冲突严重,这些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容易退缩、自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笔者把这些寄养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统称为“寄养后遗症”。
, http://www.100md.com
1.寄养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寄养儿童在人格上往往更为内向、孤僻、倔强、固执,情绪不稳定;近一半的寄养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这几个因子最为严重;有近一半的寄养儿童有强迫心理和强迫行为;近三分之一的寄养儿童感到焦虑,有异常行为。寄养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正常水平,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方面。
寄养儿童与非寄养儿童相比,寄养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强迫、恐惧、人际交往困难、对人有敌意的现象,也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
寄养女孩比寄养男孩有更高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情绪更不稳定。男孩比女孩对人有更多的敌意,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百拇医药(金英)
〔关键词〕寄养儿童;心理健康;寄养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3-0014-03
一、寄养儿童种类
寄养指未成年人的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的特殊条件或其他原因,不能同子女共同生活,把子女寄养在别人家里,由生父母出资提供子女抚养费的一种社会行为。寄养儿童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
, 百拇医药
1.农村超生寄养儿童
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是指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被送到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姑、舅舅等亲戚家里抚养的儿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超生者处罚非常严厉,可以让很多家庭倾家荡产,人们在恐惧处罚的同时,又固守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超生游击队”现象。很多农村家庭往往是连续生两个女孩之后还要躲出去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为了躲避处罚,这些家庭往往将超生子女交给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由此诞生。
2.非婚生寄养儿童
在农村,青年男女未婚同居生子现象很普遍,这些非婚生子女往往交给双方老人或亲戚抚养;还有很多未达法定结婚年龄而事实结婚的女孩在生下孩子后无能力抚养子女而将孩子交给老人抚养。此外,还有一些青年男女为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漏洞,在婚前先生孩子,如生下女孩,则不结婚,而将生下的女孩交给别人抚养,直到生下男孩后再结婚。
, 百拇医药
3.城市寄养儿童
在城市里也有这样一类被寄养或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家庭,选择将孩子托给老人照看,或者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或者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托儿机构等。最近网上一项调查显示:超七成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上海教科院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七成父母不愿自己带孩子。目前,上海市寄养在外的0~3岁婴幼儿已有3000余名。调查涉及长宁、虹口、杨浦三个区近700名婴幼儿的母亲。结果显示,71.1%的母亲心目中的理想养育方式是将孩子送到“集体性教养机构”。其中,有近两成的母亲甚至同意让幼小的儿女长期寄宿在外。另外,还有28%的母亲希望孩子在“家庭外寄托教养”。一位母亲无奈地说,他们夫妇俩都是双职工,平时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2岁的女儿送去托儿所。而另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则说,送出去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协作能力”。调查显示,目前,一二线城市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达33.3%。其中,有近4%的婴幼儿长期寄宿在一些托儿所中,按上海市16万婴幼儿计算,有3000余名0~3岁的孩子与父母
, http://www.100md.com
“隔离”。
近些年来,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很多父母不惜花重金将才几岁的孩子送到全托的保育院去,而自己去赚钱的目的竟是为了把孩子送进这类学校。教育专家王东华认为这相当于把孩子送进了孤儿院,这不是对孩子的重视,而恰恰表明了父母的无知,“母亲本身的存在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母亲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因此,不管什么原因,母亲都没有理由在孩子最需要她的年龄离开,否则,这将成为母亲一辈子也挣脱不开的枷锁。”
寄养的特殊性在于寄养子女有父母,但得不到父母的亲身照顾,在寄养家庭,他们往往不能真正融入其中,而是作为客人,作为“寄居者”而生活,他们的这种寄养环境与父母亲在身边的抚育环境对儿童的心理机制、作用手段都有较大不同。寄养儿童也不同于留守儿童,寄养儿童不生活在自己家中,而留守孩子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寄养儿童和留守儿童同样属于弱势群体,都需要特殊的关注。这个群体在农村地区,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很普遍。当前,寄养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态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亟需社会的关注。
, http://www.100md.com
二、寄养经历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
无论是农村寄养儿童还是城市寄养儿童,寄养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心理专家认为:过早让孩子远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寄养儿童早期的家庭生活环境比较特殊,早期的亲子分离导致寄养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由于寄养在别人家中,这些儿童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很难在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早期的亲子分离和长期的亲情饥渴使他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寄养经历对儿童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从许多案例来看,童年被寄养和父母的缺席对儿童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弊大于利。父母亲角色的缺席会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能力,不仅不利于成长,还很可能成为长大以后各种心理冲突的根源。很多寄养儿童在返回父母家庭后,与父母沟通不畅,亲子矛盾冲突严重,这些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容易退缩、自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笔者把这些寄养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统称为“寄养后遗症”。
, http://www.100md.com
1.寄养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寄养儿童在人格上往往更为内向、孤僻、倔强、固执,情绪不稳定;近一半的寄养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这几个因子最为严重;有近一半的寄养儿童有强迫心理和强迫行为;近三分之一的寄养儿童感到焦虑,有异常行为。寄养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正常水平,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方面。
寄养儿童与非寄养儿童相比,寄养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强迫、恐惧、人际交往困难、对人有敌意的现象,也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
寄养女孩比寄养男孩有更高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情绪更不稳定。男孩比女孩对人有更多的敌意,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百拇医药(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