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活动课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1)
〔摘要〕在心育活动课的设计中,部分教师存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疑问。本文从心育课实践中对“开场”的结构化质疑及“结尾”的非结构化误解的现象剖析入手,探讨了心育活动课“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议题,指出在短期团体辅导中,结构化可能是极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团体成员聚焦于一节课的辅导主题,推动团体成员更快进入任务中。同时,结构化会给全体成员带来一种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
〔关键词〕团体;结构化;非结构化;心育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5-0018-03
一、何为团体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需要事先作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安排有一系列有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在这类团体中,团体领导者的身份易辨认,角色明确,而且经常采用较多的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这类团体的优点是初始阶段就能增加团体成员的合作,降低参加者的焦虑,容易聚焦,一般比较适合青少年,心育活动课就是属于“结构化的团体辅导”。
, http://www.100md.com
所谓“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不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领导者配合成员的需要,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状况及成员彼此的互动关系来决定团体的目标、过程及运作程序。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催化、支持团体成员,常常以“非指导”方式来进行。“非结构团体”一般适合年龄较长、心智成熟、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强调后面这一点是特别意味深长的,经验证明,往往只有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才有可能围绕一个活动步步深入地走进自己心灵的隐秘之处,而且这样的深入分享往往不是短短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研究表明,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训练,一般是结构化比无定式的效果更好。一个结构化的(但是灵活的)团体环境能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感,给予其指引,同时结合自由的探索及表达自我,创造无威胁的气氛。可见,在学校的心育活动课中,基本上按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来进行操作是比较妥当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樊富珉所说的,在团体中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去带领,却忽略了团体本身的目标。她强调,“团体领导者切记,活动只是团体的催化剂,是手段不是目的”“团体的重点不是做完活动,而是对活动引发的感受的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美国心理学家柯瑞也主张团体要有结构,但他同样认为要把握一个尺度,他说:“结构要么是有效的,要么会阻碍团体的发展。缺乏结构性将导致成员过度焦虑,从而抑制了他们的主动性;然而,太强的结构性以及方向性会助长成员依赖的态度和行为,成员可能只是在等待指导者决定该做什么,而不是考虑该怎么去寻找方向。”这一点同样是值得心理教师注意的,因为有时我们也会面临两难情境:根据课时的限制,我们必须提供结构化的设计;但是,如果提供的结构化架构过多,那么学生将无法学会在课堂上运用自身的资源。
二、对“结构化”的质疑往往源于“开场”
尽管从理论上讲,心育活动课“结构化”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笔者长期“听课、评课、改课”的实践中,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心理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可不可以不设计热身活动,直接进入主题?”当笔者追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可以用来做热身活动的了”。有的心理教师由此也质疑心育活动课是否一定要有几个阶段的基本架构,提出“是否可以跳跃某个阶段”的疑问,而这类问题同样源于教师们认为“热身活动太难设计了,我会的那几个游戏学生都已经做腻了”。还有一些心理教师则对心育活动课的结束阶段的活动设计掉以轻心,常常是用自己的几句话加以总结便草草收兵;另有一些教师对心育活动课结尾部分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工作阶段设计的活动过多,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最后进行整合梳理。可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影响教师们掌控“结构化团体”的难题常常出在“开场”,即出在“万事开头难”上面。
, http://www.100md.com
客观地说,一节心育活动课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在“掐头去尾”之后的主体部分,但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课程载体,这个“头”怎么开却不可小觑。不管我们把它称作“初始阶段”“暖身阶段”还是“破冰阶段”,如何“起头”对一个团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笔者曾经听过两位女教师的心育活动课。第一位女教师在初中一年级组织一节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因为课临时排在下午第二节,没想到前一节课的教师“压堂”了,当这位女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虽然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但教室里人声嘈杂,还不断有学生喊“报告”进来。笔者看到这位女教师显然有些焦虑,等安顿好课堂,上课时间已经过了五六分钟,这位女教师临时更改了活动方案,直接呈现一个人际交往的文字案例让学生讨论,结果课堂一片沉寂,学生们明显没有进入角色。此后,这一节课就出现了“学生说得越少,教师就讲得越多;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说得越少”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下课之后,一进入评课的会议室,这位女教师就流泪了。后来她自己谈体会时,将这节课的问题归结为“没想到为了保证下面活动的时间,临时砍掉热身活动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其实,这位女教师恰好陷入了雅各布斯所说的“一些领导者过于迅速地进入工作阶段,导致成员感觉不适”的误区。
, 百拇医药
另外一位女教师在杭州一所小学五年级借班上一节心育活动课,因为学生到达阶梯教室时间比较早,为了等待上课铃声,女教师就请这个班的班干部带领大家唱歌。没想到站起来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女孩子,她们面朝全班学生,一左一右,各指挥一半,而且指挥时的表情极为认真严肃,手势极其刚劲有力。全班学生挺胸背手,整齐划一,唱了一首又一首,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女教师终于意识到需要给出一个指令,于是她微笑着感谢两位班干部,结束了这一课前的“大合唱”。但她对当时的团体氛围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班的规矩可能是比较严格的,学生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令行禁止的班风在班主任眼里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它对团体辅导的推进却可能是一种阻力,此时需要有一个相当活跃的热身游戏才能真正达到“破冰”的目的。可惜这位女教师对激活团体互动气氛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依旧用原计划的一个动感不很强的热身活动切入,结果整堂课虽“井然有序”却“僵而不活”。, 百拇医药(钟志农)
〔关键词〕团体;结构化;非结构化;心育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5-0018-03
一、何为团体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需要事先作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安排有一系列有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在这类团体中,团体领导者的身份易辨认,角色明确,而且经常采用较多的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这类团体的优点是初始阶段就能增加团体成员的合作,降低参加者的焦虑,容易聚焦,一般比较适合青少年,心育活动课就是属于“结构化的团体辅导”。
, http://www.100md.com
所谓“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不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领导者配合成员的需要,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状况及成员彼此的互动关系来决定团体的目标、过程及运作程序。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催化、支持团体成员,常常以“非指导”方式来进行。“非结构团体”一般适合年龄较长、心智成熟、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强调后面这一点是特别意味深长的,经验证明,往往只有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才有可能围绕一个活动步步深入地走进自己心灵的隐秘之处,而且这样的深入分享往往不是短短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研究表明,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训练,一般是结构化比无定式的效果更好。一个结构化的(但是灵活的)团体环境能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感,给予其指引,同时结合自由的探索及表达自我,创造无威胁的气氛。可见,在学校的心育活动课中,基本上按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来进行操作是比较妥当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樊富珉所说的,在团体中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去带领,却忽略了团体本身的目标。她强调,“团体领导者切记,活动只是团体的催化剂,是手段不是目的”“团体的重点不是做完活动,而是对活动引发的感受的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美国心理学家柯瑞也主张团体要有结构,但他同样认为要把握一个尺度,他说:“结构要么是有效的,要么会阻碍团体的发展。缺乏结构性将导致成员过度焦虑,从而抑制了他们的主动性;然而,太强的结构性以及方向性会助长成员依赖的态度和行为,成员可能只是在等待指导者决定该做什么,而不是考虑该怎么去寻找方向。”这一点同样是值得心理教师注意的,因为有时我们也会面临两难情境:根据课时的限制,我们必须提供结构化的设计;但是,如果提供的结构化架构过多,那么学生将无法学会在课堂上运用自身的资源。
二、对“结构化”的质疑往往源于“开场”
尽管从理论上讲,心育活动课“结构化”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笔者长期“听课、评课、改课”的实践中,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心理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可不可以不设计热身活动,直接进入主题?”当笔者追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可以用来做热身活动的了”。有的心理教师由此也质疑心育活动课是否一定要有几个阶段的基本架构,提出“是否可以跳跃某个阶段”的疑问,而这类问题同样源于教师们认为“热身活动太难设计了,我会的那几个游戏学生都已经做腻了”。还有一些心理教师则对心育活动课的结束阶段的活动设计掉以轻心,常常是用自己的几句话加以总结便草草收兵;另有一些教师对心育活动课结尾部分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工作阶段设计的活动过多,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最后进行整合梳理。可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影响教师们掌控“结构化团体”的难题常常出在“开场”,即出在“万事开头难”上面。
, http://www.100md.com
客观地说,一节心育活动课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在“掐头去尾”之后的主体部分,但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课程载体,这个“头”怎么开却不可小觑。不管我们把它称作“初始阶段”“暖身阶段”还是“破冰阶段”,如何“起头”对一个团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笔者曾经听过两位女教师的心育活动课。第一位女教师在初中一年级组织一节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因为课临时排在下午第二节,没想到前一节课的教师“压堂”了,当这位女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虽然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但教室里人声嘈杂,还不断有学生喊“报告”进来。笔者看到这位女教师显然有些焦虑,等安顿好课堂,上课时间已经过了五六分钟,这位女教师临时更改了活动方案,直接呈现一个人际交往的文字案例让学生讨论,结果课堂一片沉寂,学生们明显没有进入角色。此后,这一节课就出现了“学生说得越少,教师就讲得越多;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说得越少”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下课之后,一进入评课的会议室,这位女教师就流泪了。后来她自己谈体会时,将这节课的问题归结为“没想到为了保证下面活动的时间,临时砍掉热身活动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其实,这位女教师恰好陷入了雅各布斯所说的“一些领导者过于迅速地进入工作阶段,导致成员感觉不适”的误区。
, 百拇医药
另外一位女教师在杭州一所小学五年级借班上一节心育活动课,因为学生到达阶梯教室时间比较早,为了等待上课铃声,女教师就请这个班的班干部带领大家唱歌。没想到站起来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女孩子,她们面朝全班学生,一左一右,各指挥一半,而且指挥时的表情极为认真严肃,手势极其刚劲有力。全班学生挺胸背手,整齐划一,唱了一首又一首,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女教师终于意识到需要给出一个指令,于是她微笑着感谢两位班干部,结束了这一课前的“大合唱”。但她对当时的团体氛围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班的规矩可能是比较严格的,学生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令行禁止的班风在班主任眼里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它对团体辅导的推进却可能是一种阻力,此时需要有一个相当活跃的热身游戏才能真正达到“破冰”的目的。可惜这位女教师对激活团体互动气氛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依旧用原计划的一个动感不很强的热身活动切入,结果整堂课虽“井然有序”却“僵而不活”。, 百拇医药(钟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