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焦虑外壳下自我意识的探索(2)
第1页 |
参见附件。
五、咨询效果评估
晓晓在咨询结束后,感觉人际环境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糟糕,已经能够真诚、自如地和同学交往。
晓晓开始投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她的听课效率一点点好了起来,在学校里我多次看到她带着笑容和同学打羽毛球。她的父母也发现孩子快乐了起来,情绪稳定了,不再那么垂头丧气。
在咨询接近尾声时,我给晓晓做了自我认同感心理测试,分数无异常。她成长起来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六、咨询反思和体会
从现象到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该个案的问题看似交往焦虑,实际上该现象背后是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自我意识偏差和自卑。个体自我发展得顺利与否将会影响到其人格成长。一个有着健全自我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观察,反之会妨碍自身的发展。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师要有拨云见日的本领,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多方收集资料,分析原因
详实的调查资料可以为咨询提供准确的指向。调查资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求助者的信息,以避免求助者提供的一些表面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咨询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尤其是当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都很模糊,或是以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分析和解释来咨询时,咨询师的认知很容易“受骗”,甚至诊断错误,这样从开始就注定了咨询的失败。
该案例中,晓晓自称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塌糊涂,希望改善人际关系。如果仅通过这个信息将晓晓的问题确定为人际交往障碍一类,就会忽略问题的本质,也就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更惶谈帮助晓晓成长。而在调查基础上作出的判断,能够帮助咨询师克服将问题“表面化”的误区。通过全面的调查,敏锐地发现问题,一一排除干扰信息,准确地预测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晓晓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来看,晓晓并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他人的评价和晓晓的主诉中发现她自我矛盾的一面,从而推测晓晓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推动求助者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教育治疗相结合对自我意识的矫正非常有效
首先,能促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弱点。在自我认识的探讨中,求助者对消极的自我特征总是有很强烈的阻抗,不愿意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因此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就显得很重要。我的体会是,涉入性会谈和生活事件归因、相互辩论、主动剖析探讨等方法在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方面非常有效。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求助者思考,促使求助者主动认识自己,减少阻抗。
其次,行为矫正法可以改变求助者不恰当的行为方式。矫正求助者的自我意识偏差,就是要帮助求助者回归心灵和行为的正常轨道,因此行为上的调整是咨询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行为训练、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求助者吸收、内化咨询效果,促进心理调适与行为调整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增强和健全求助者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争取家长、教师的配合,对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有重要的辅助
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个人的遗传基因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交互作用发展的。可以说,“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自我”的成长与经验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促进自我的成长。家长、老师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晓晓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缺乏对其自主性的培养,童年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一个主动的、自主的空间,学校生活中她常常扮演着“奴化”的自我角色,这些都不利于晓晓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因此,争取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才能帮助晓晓获得成长空间,使她更加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包头,01404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