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7期
编号:13126087
视频媒介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7期
     〔摘要〕视频媒介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视频材料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榜样,使他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某些特定类型的视频还可以诱发具体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各种身心资源,这些资源的日积月累,最终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视频媒介应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视频材料的选择、处理好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重视心理品质的实践内化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关键词〕视频媒介;思维特点;观察学习;拓展-建构理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7-0007-03

    视频媒介综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元素,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刺激,是信息呈现的重要方式,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1]。心理学家Treicher指出人类有84%的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这充分说明了视频对人类学习和记忆产生巨大影响[2]。另外,近几年的研究也证明特定类型的娱乐视频能够诱发诸如快乐、希望、平静等积极情绪。视频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学资源有待开发,把这种普遍存在、感染力强、易获得、具有吸引力的视频资源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传统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新路径,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小学生。
, http://www.100md.com
    一、视频媒介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契合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52年提出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个体在11~12岁之前,思维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形象、表象或象征符号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3]。这一时期人们的思维处于具体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还没形成,因此中小学生的教学更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教学通常也是结合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模型来展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提供了更便利、更宽泛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素材。视频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视频材料包括精品课程录像、大众化娱乐视频和一些励志性的讲座。这些视频材料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直观教学,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更好地呈现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综合来说,视频媒介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便于他们掌握知识,适合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材料。

    二、视频媒介适合心理健康教学的理论支持
, 百拇医药
    自从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诞生以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越来越多地聚焦于积极方面,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的适应状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快乐、生活满意度、个人适应程度是心理健康的标准[4]。简单来说,心理健康包含了认知、行为及心理状态、心理品质的完善。研究发现,广告类的视频媒介教学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娱乐类的视频能够诱发积极情绪,促进积极品质的养成。这些视频媒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主要基于社会学习和拓展-建构两大理论。

    (一)视频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榜样,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和行为

    艾伯特·班杜拉在1965年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把观察学习定义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其已经具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观察学习主要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和动作再现过程[5]。视频媒介通过情景的创设,提供一个栩栩如生的榜样,能够使个体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教学内容。当所教授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反思,重新调整自己的经验,当所教授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一致就会加深正确认识,达到强化效果。系统性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当类似情景出现,迅速唤起回忆的内容,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Kupersmidt[6]等人的研究通过五次广告视频的教学,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媒介解析技巧,辨识广告内容的真伪,挖掘隐含其中的虚假信息,从而在生活中养成健康购买行为。对更加大众化的视频,尤其是具有励志性质的视频,能够给学生提供直接的行为参考榜样。当个体处于受挫情景时,视频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行为将会直接被借鉴使用,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一致的主角的行为更易被学生接受。使用视频为学生提供榜样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视频内容,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选用一些与他们的年龄、个性特征相符的视频,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 http://www.100md.com
    (二)视频媒介诱发积极情绪,通过拓展-建构理论,帮助学生构建各种身心资源

    积极情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具有动机功能,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7]。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内容之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视频可以诱发一些具体积极情绪[8-12],这些视频片段有较好的画质和音质,多为4~6分钟,能有效地诱发积极情绪而不产生疲劳效应。用来诱发积极情绪的视频主要分为三类,喜剧视频、励志视频和自然视频。喜剧视频是以幽默为主题,激发愉悦情绪;励志视频是主人公克服不可能困难,取得成功的视频,能激发希望感;自然视频主要是描写自然和动物的记录片,与平静感有关[12]。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诱发积极情绪的视频片段列表如表1所示。

    视频能够激发独立的积极情绪,但这种暂时愉悦的心境状态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何转化为持续的生命力量,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Fredrickson于2003年提出了的拓展—建构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为这种转变提供解释,该理论指出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可以暂时扩大思维视野,增加行为动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更多的认知、社会和生理资源,这种资源的增加又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通过这种螺旋上升的相互影响,个体建立了持久的个人资源,并且一旦这些资源构建完成,便被长期储存,供将来的提取使用,提高生存机会,增加幸福感。视频诱发积极情绪存在跨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同一个视频让不同个体体验到的情绪类型和强度可能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的社会经验也会影响视频引发的情绪体验,所以在使用视频媒介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需要考虑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10]。, 百拇医药(张锐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