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7期
编号:13125977
教育,请不要剥夺学生自我的成长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7期
     〔关键词〕自我价值缺失;自我成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当我在办公室使用电脑整理一些材料的时候,有一个男生推开咨询中心的大门走了进来。看着他不太确定的神色,我安抚地问道:“你是前来咨询的吗?”他点了点头,我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接待了他。

    这是一名高一学生,身材适中,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从进来起就没有和我有正式的眼神交流,比较腼腆,但气色还不错,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不适。他显然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我还没有开始提问,他就要求做一个有关抑郁方面的量表,并告诉我通过网络求证,他患了“外向的孤独症”,认为自己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状,有过几次自杀的行为,但都被母亲制止了。我的第一反应是重度抑郁症,但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头脑中有关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否定了,他有抑郁症状,但不是抑

    郁症。

    通过对他进行问诊,我发现他基本上没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也渐渐地找到了他问题的深层心理原因。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父母亲就对他寄予厚望。父亲比较传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他非常严厉,要求非常严格;母亲很爱他,对他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替他设计好了他未来要走的路,同时为了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平时母亲基本包办了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为他是钢琴特长的艺术生,所以自从他考上这所省重点中学之后,他就感到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总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潜力,现在的成绩就是他竭尽所能取得的最好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与他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父母对他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他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浪费资源、带给父母不快乐外,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他说在实现父母期望的时候,觉得非常累,他希望自己不要那么累地活下去,也不想给父母带来这么多的失望,因此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并且也曾付诸行动。
, 百拇医药
    这是他认为自己患了抑郁症并且想要自杀的原因,通过对他的表述的不断澄清与概括,我发现他并非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首先,他不断地强调自己已经很累,希望找一个一点都不痛苦的、就像睡觉一样的自然去处;其次,他承认自己的生命会有意义,只是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未来将如何体现出来;他希望通过咨询改变他这种“让他不太满意的现状”。

    看得出该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非常迷茫,这种茫然无措让他对自我产生了很大的怀疑。这在青少年身上比较常见,在这一阶段,最困扰他们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曾有高中生问我:“每一个生命必定走向死亡,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是个体的成长必然会带来的危机,如果成功地化解这场危机,他的人生将会真正走向独立,他生命的价值也将在今后的时光磨砺中熠熠发光;若化解不了,个体就会缺乏未来感,一方面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离开了成人的庇佑能够做什么,对自己的过去会产生虚幻感,因为那些没有给过他正能量的过去经验同样不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对过去及未来都缺乏概念的个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对当下自我的存在肯定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迷恋网络或者某些遥不可及的事物;一部分中学生无社会责任感,每天得过且过,甚至戕害自我甚至他人的生命,这些都与他们的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角色混乱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目标是发现个体的价值,发掘个体的潜能,发挥个体的力量,发展个体的个性。反思当代的教育,基本没有实现其中的任何一个目标。

    家庭教育是每个个体的启蒙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且为其他类型的教育奠定了基调。然而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为了守护他们惟一的后代,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过度的包办替代让孩子缺少成长的体验,过多的宠爱隔绝了他们对自然的领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不需要使用自己的力量,也从没有承担过行为的后果。当他们生理成熟,骤然要面对社会巨大的压力,需要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的时候,他们会变得脆弱无比,消极应对,甚至逃避。

    现在的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也是极其单一、片面的。学校不断强调的就是学生习得了多少知识,学校取得了多少成果,而不会在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不会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更缺少对学生内部成长的关爱。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认为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便是失败,外部权威的评价标准就是评价自己的惟一标准,实现权威(如家长、教师)的意志便是学生的惟一任务。这种不理会自我意志、自我体验的认知模式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的。
, 百拇医药
    一、家庭教育:让孩子拥有自我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成长的不可逆性让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患得患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必须要认识到过度的保护不是一种爱护行为,是对孩子成长的抑制。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便是让孩子拥有自己,拥有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权益。生命是孩子个人的,成长之路也是孩子独有的,任何其他个体包括家长都不能代替他们的成长,就像教练技术再好也不能代替运动员上场一样。作为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成为孩子可以模仿的榜样,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最亲密的人就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从旁协助——帮他分析自己的优势,指出他的错误,和他一起制定计划……但千万不要试图替代他们成长,任何一种替代都是在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在家庭教育中,请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二、学校教育:让孩子成为自我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影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遗传基因,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生长背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任何一种整齐划一的教育都是对学生个性的变相否定及扼杀,学校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最好的教育便是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能够持续发挥个人价值的人,而不是批量生产规格模式完全统一的个体。学校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学校的制度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学校的评价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全面评价。学校教育要让孩子能够成为自己,而不是完全没有个性的“泯然
, 百拇医药
    众人”。

    三、社会教育:让孩子完善自我

    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也以它独特的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现代的孩子对社会的接触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搞好社会教育,能够让孩子的自我更加完善。首先,社会大环境应让孩子知道“我是谁”,只有在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自我分析与比较才能对自己有真正的定位;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孩子才能真正感悟“我活在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实践才能出真知,一个脱离社会实践的个体也不会有机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在世界上。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大学校,要允许孩子接触社会,并为他们提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此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孩子在这两种教育中的所知所得才会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教育,应让让孩子完善

    自我。

    孩子的成长,并不仅指生理上的成长成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不能代表个体的独立。一个完善的人应该是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充分发展、不断实现自己的天赋潜能的人,成为存在价值的积极追求者。我们的教育应该提供机会让孩子进行这样的追求,不断引导孩子进行这样的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功利的原因,剥夺他们自我的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市第一中学,益阳,4130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丁凤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