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对中小学校园欺负现象的启示(2)
(2)学校是个体群体生活的场所。当今由于现行的教育选拔制度,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迫使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加之有些学校对此事重视不够,管理松懈,认为中小学生之间的打架是正常的事情,很少想到校园欺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导致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从而反复多次实施欺负行为。
(3)社会是个大的环境,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网吧等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例如,一些电影或电视剧出于商业目的,对暴力行为加以文饰或渲染,即行使暴力行为不用承担应有的后果,在其影响之下,很多少不更事的中小学生可能会不加选择或不计后果地去模仿,并随心所欲地去实施。
2.校园欺负现象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分析
, 百拇医药
目前,现实中的校园欺负现象越来越呈现出多样、隐蔽和严重的趋势。为什么校园欺负行为的实施者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每次他们都能找到实施欺负的对象?为什么受欺负者受到欺负后总是忍气吞声?前面引述的“斯德哥尔摩效应”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笔者在这里试图运用其心理机制简单地对这种现象作一分析。
总体上讲,校园欺负现象的双方都是“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受害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均具备了产生类似于“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四个条件。
第一,对于受欺负者来说:
(1)当欺负者实施欺负行为时,受欺负者自己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受到威胁,相信欺负者随时会对自己实施欺负行为。例如,一名小学生遇到一高年级的学生向其索要钱财,如果不给,便会遭到一顿暴打。
(2)受欺负者一般都比较胆小怕事,性格较内向,遇到事情时不敢反抗,不敢和家长或教师说,常常处于某种绝望之中。
, 百拇医药
(3)在实施欺负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受欺负者胆小怕事,不敢告诉老师或家长,所以对欺负者所说的如“你要是告诉某某,我就对你不客气” 之类的话信以为真。
(4)在服从或配合欺负者的前提下,受欺负者能得到欺负者的某些恩惠,例如暂时的不受欺负。这也是欺负行为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原因之一,即欺负者经常以此为筹码来要挟受欺负者,使“欺负—受欺负”的互动模式长期持续下去。
第二,对于欺负者来说: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欺负行为的实施者大多是一些老师及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学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其次是他们没有改掉问题的决心。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学生”已被自己所处的“问题状态”所“绑架”,并渐渐对其产生认同甚至依恋,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学生”感到要改变会很痛苦。简单地说,“问题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脱离这个“问题状态”,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这个状态中获益,或者说所处的状态对自己是一种保护,可以避免面对一些不想面对的东西,若是要脱离这个状态,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威胁,有可能受到“惩罚”。
, 百拇医药
(2)“问题学生”往往缺乏改正缺点、革除陋习的信心和决心,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走出“问题状态”。
(3)“问题学生”在实施欺负行为后,会得到老师、家长及其他人的冷眼和批评,甚至是疏远,他们越是实施欺负行为,得到的负面评价就越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屏蔽其他积极信息进入,得到的都是负面信息,进而造成一种负性自我暗示:我就是这样的人。
(4)从当前情况看,“问题学生”觉得维持“问题状态”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维持“问题状态”,会得到一些好处。例如金钱、物质、不健康的崇拜、盲目的自信等他们想要的东西。
(二)校园欺负现象的危害
欺负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普遍。总体上讲,欺负行为产生的危害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对受欺负者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在欺负事件中,受欺负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往往无力保护自己,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来应付欺负。而他们的逃避、退缩行为恰恰强化了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使欺负者体验到一种畸形的力量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欺负事件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受欺负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不能妥善处理欺负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对欺负者的影响
许多研究显示:校园欺负与未成年犯罪有较高的相关。在现实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经常欺负他人的孩子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爱捣乱、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许多研究也表明,欺负者的学业成绩以及学业能力较低,并且有较高的学习焦虑和更多的学习问题;同时,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比其他学生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几率要高很多,导致教师经常责备、批评或约束他们,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情感距离,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和紧张;同班同学也往往会回避这样的学生,导致其朋友圈越来越窄。更重要的是学生时期的欺负行为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3.对他人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欺负事件除了对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本人产生影响之外,也会向周围扩散,影响到其他个人或群体。欺负事件中除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外,通常还有其他学生在场,因此对旁观者的影响可能有以下两点:(1)目睹欺负事件及其后果,使他们习得了“欺负”这一行为,为其以后实施这种行为提供了参照;(2)因害怕遭到欺负者的报复或迫于压力,不敢去制止欺负行为而直接参与欺负,从客观上促进了欺负事件的发生。, http://www.100md.com(易利民)
(3)社会是个大的环境,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网吧等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例如,一些电影或电视剧出于商业目的,对暴力行为加以文饰或渲染,即行使暴力行为不用承担应有的后果,在其影响之下,很多少不更事的中小学生可能会不加选择或不计后果地去模仿,并随心所欲地去实施。
2.校园欺负现象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分析
, 百拇医药
目前,现实中的校园欺负现象越来越呈现出多样、隐蔽和严重的趋势。为什么校园欺负行为的实施者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每次他们都能找到实施欺负的对象?为什么受欺负者受到欺负后总是忍气吞声?前面引述的“斯德哥尔摩效应”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笔者在这里试图运用其心理机制简单地对这种现象作一分析。
总体上讲,校园欺负现象的双方都是“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受害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均具备了产生类似于“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四个条件。
第一,对于受欺负者来说:
(1)当欺负者实施欺负行为时,受欺负者自己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受到威胁,相信欺负者随时会对自己实施欺负行为。例如,一名小学生遇到一高年级的学生向其索要钱财,如果不给,便会遭到一顿暴打。
(2)受欺负者一般都比较胆小怕事,性格较内向,遇到事情时不敢反抗,不敢和家长或教师说,常常处于某种绝望之中。
, 百拇医药
(3)在实施欺负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受欺负者胆小怕事,不敢告诉老师或家长,所以对欺负者所说的如“你要是告诉某某,我就对你不客气” 之类的话信以为真。
(4)在服从或配合欺负者的前提下,受欺负者能得到欺负者的某些恩惠,例如暂时的不受欺负。这也是欺负行为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原因之一,即欺负者经常以此为筹码来要挟受欺负者,使“欺负—受欺负”的互动模式长期持续下去。
第二,对于欺负者来说: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欺负行为的实施者大多是一些老师及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学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其次是他们没有改掉问题的决心。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学生”已被自己所处的“问题状态”所“绑架”,并渐渐对其产生认同甚至依恋,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学生”感到要改变会很痛苦。简单地说,“问题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脱离这个“问题状态”,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这个状态中获益,或者说所处的状态对自己是一种保护,可以避免面对一些不想面对的东西,若是要脱离这个状态,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威胁,有可能受到“惩罚”。
, 百拇医药
(2)“问题学生”往往缺乏改正缺点、革除陋习的信心和决心,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走出“问题状态”。
(3)“问题学生”在实施欺负行为后,会得到老师、家长及其他人的冷眼和批评,甚至是疏远,他们越是实施欺负行为,得到的负面评价就越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屏蔽其他积极信息进入,得到的都是负面信息,进而造成一种负性自我暗示:我就是这样的人。
(4)从当前情况看,“问题学生”觉得维持“问题状态”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维持“问题状态”,会得到一些好处。例如金钱、物质、不健康的崇拜、盲目的自信等他们想要的东西。
(二)校园欺负现象的危害
欺负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普遍。总体上讲,欺负行为产生的危害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对受欺负者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在欺负事件中,受欺负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往往无力保护自己,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来应付欺负。而他们的逃避、退缩行为恰恰强化了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使欺负者体验到一种畸形的力量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欺负事件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受欺负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不能妥善处理欺负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对欺负者的影响
许多研究显示:校园欺负与未成年犯罪有较高的相关。在现实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经常欺负他人的孩子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爱捣乱、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许多研究也表明,欺负者的学业成绩以及学业能力较低,并且有较高的学习焦虑和更多的学习问题;同时,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比其他学生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几率要高很多,导致教师经常责备、批评或约束他们,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情感距离,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和紧张;同班同学也往往会回避这样的学生,导致其朋友圈越来越窄。更重要的是学生时期的欺负行为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3.对他人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欺负事件除了对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本人产生影响之外,也会向周围扩散,影响到其他个人或群体。欺负事件中除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外,通常还有其他学生在场,因此对旁观者的影响可能有以下两点:(1)目睹欺负事件及其后果,使他们习得了“欺负”这一行为,为其以后实施这种行为提供了参照;(2)因害怕遭到欺负者的报复或迫于压力,不敢去制止欺负行为而直接参与欺负,从客观上促进了欺负事件的发生。, http://www.100md.com(易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