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享”中体验心理成长
〔关键词〕分享;体验;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计划内,列入 “活动课程”板块的,以教学班为辅导单位,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一种团体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环节为“热身—活动—分享—点评”,即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等,引导学生体验、互动、反思和分享,从而影响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分享环节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最具有“心理味”的环节,也是决定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分享,即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师生间或同学间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彼此分享心得、分享快乐、分享经验,以达到共同进步成长的目标。分享可以增加活动的价值,将活动的意义引向深入。以下为课堂实践案例。
课堂场景1:在“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通过“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热身游戏引出时间管理辅导的主题;接着“情景剧表演”活动呈现学生时间管理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分享环节“时间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最后教师点评,拓展升华。
, http://www.100md.com
课堂场景2:在“男生女生向前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通过课前问卷调查“你最欣赏的男生/女生是什么样”热身活动引出异性交往辅导的主题;接着通过视频片段呈现同学间异性交往的不良现象,请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分享环节“你认为异性间该怎样相处”;最后教师点评,拓展升华。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笔者发现常出现“冷场”“笑场”和“怯场”的现象。如在热身活动中,学生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游戏或活动中,气氛活跃热闹,但进入分享环节,学生要么自我防御保持沉默,要么集体哄堂大笑推荐别的同学,要么害怕在同学们面前分享感受。最终分享环节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是个别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但内容也多为“大话”和“套话”,未能真正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理味”,也达不到预期设计的目标。
由此,笔者反思,学生们为什么拒绝参与体验与分享?静心忖思,结合课后调查,笔者发现原因可能为:“不敢说”——课堂氛围缺乏足够的安全性;“难以说”——问题设计不合理;“不愿说”——青春期学生具有心理闭锁性、自我防御性、在意他人评价等心理特点;“不会说”——有别于其他课程,学生不会分享体验感受;等等。如何改变心理辅导活动课分享环节的现状,提高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享中有所收获,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百拇医药
一、营造分享氛围的“安全感”
良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氛围应具有安全、宽容、支持、和谐等基本特征,其中“安全感”是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首要前提。学生只有具有安全感,才愿意敞开心扉谈论及分享自己的感受。首先,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体凝聚力。通过暖身活动和破冰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参与积极性。其次,强调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对参与学生是一种保护,能够让团体内的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安全的氛围,从而更愿意真诚分享,还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因此,应在课堂伊始宣读并解释保密原则,使之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再次,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要带头放下防御心理,自我开放和自我暴露,真诚而坦诚地与学生相处,给学生树立一个敢于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的好榜样。教师还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引导学生相互尊重、接纳和信任,努力营造充满安全感的团体氛围。
二、增加分享过程的“心理味”
, 百拇医药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整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塑造”“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分享环节要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理味”,笔者认为可以从重感受、重引导、重真话三个方面考虑。
1.重感受,轻认知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不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而是促使学生在团体动力下观察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思考人生,以达到自我完善发展。例如,在时间管理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师生共同分享“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话题时,如果辅导教师直接教授时间管理的方法,然后学生将所学几条管理时间的方法技巧予以回答,那么这节课就索然无味了。而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在时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时间管理成功人士那里感受到时间管理的意义和启示,且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变现状。
2.重引导,轻教导
, 百拇医药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享环节,当学生分享的感受与辅导教师的预期目标有出入的时候,辅导教师常会表现得很着急,想立即给予引导以达到自己的设计目标,这是完全违背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初衷的。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陪伴当事人去面对人生是很重要的,而事实上,人生是心理活动过程,而非逻辑过程。由此可见,分享环节中的“引导”正如张日昇所述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3.说真话,忌空话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享”是将活动中的体验,包括感受、经验、理解、联想、感悟等,真实地表达出来,与别人共同享受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学生常会以“大话”“空话”“假话”的形式来参与分享,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为避免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辅导教师可以从活动设计和分享问题设计两个方面考虑。在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尽量收集学生的资料,选择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且有明确操作要求的活动。在设计分享问题时,需考虑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紧扣主题,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具体、简洁、层层递进。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分享环节的时间,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分享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避免草草了事、分享形式化。
, http://www.100md.com
三、丰富分享方式的“多样化”
反复运用传统的分享方式“自我分享”“组内分享”“全班分享”等,学生会感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缺乏新意和特色,从而失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收集相关资料,笔者发现除去传统的分享方式之外,还有“匿名抽签法”“跨组讨论法”“临时重组法”等分享形式。在选择分享方式的时候,需结合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而定。如异性交往“男生女生向前冲”的活动课上,分享“你最欣赏的男生/女生是什么样”时,采用“临时重组法”在组内临时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先分别讨论主题,再全体分享。总之,不拘于形式,与活动最匹配的分享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四、提升分享引导者的“应变力”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分享感受时,辅导教师需给予及时的反馈、点评和引导,还需敏锐地捕捉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如“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课上,在分享环节“时间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及改进之处”时,一名男生被迫无奈地站起来说:“我在时间管理上没有问题,我也不会改变的”。这样的回答当然不是教师希望听到的,也是对团体气氛的一种破坏。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笔者首先肯定他的直言不讳与坦诚,真实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分享,接着鼓励该生以空杯心态来重审自己的时间管理是否有提高的空间。另一种情况,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并且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但伴有情绪波动。这时辅导教师需先稳定学生情绪,告知学生如果愿意可以进行课后个体咨询辅导,这是对团体氛围的维护,也是对个体学生的保护。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常发生辅导教师始料未及的状况,这需要心理教师保持专业的“应变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通过对心理辅导活动的分享环节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深感收获颇多,对今后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能让更多的学生从分享中体验快乐、体验生活、体验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宣城,2420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鲍丽俊)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计划内,列入 “活动课程”板块的,以教学班为辅导单位,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一种团体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环节为“热身—活动—分享—点评”,即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等,引导学生体验、互动、反思和分享,从而影响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分享环节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最具有“心理味”的环节,也是决定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分享,即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师生间或同学间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彼此分享心得、分享快乐、分享经验,以达到共同进步成长的目标。分享可以增加活动的价值,将活动的意义引向深入。以下为课堂实践案例。
课堂场景1:在“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通过“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热身游戏引出时间管理辅导的主题;接着“情景剧表演”活动呈现学生时间管理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分享环节“时间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最后教师点评,拓展升华。
, http://www.100md.com
课堂场景2:在“男生女生向前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通过课前问卷调查“你最欣赏的男生/女生是什么样”热身活动引出异性交往辅导的主题;接着通过视频片段呈现同学间异性交往的不良现象,请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分享环节“你认为异性间该怎样相处”;最后教师点评,拓展升华。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笔者发现常出现“冷场”“笑场”和“怯场”的现象。如在热身活动中,学生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游戏或活动中,气氛活跃热闹,但进入分享环节,学生要么自我防御保持沉默,要么集体哄堂大笑推荐别的同学,要么害怕在同学们面前分享感受。最终分享环节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是个别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但内容也多为“大话”和“套话”,未能真正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理味”,也达不到预期设计的目标。
由此,笔者反思,学生们为什么拒绝参与体验与分享?静心忖思,结合课后调查,笔者发现原因可能为:“不敢说”——课堂氛围缺乏足够的安全性;“难以说”——问题设计不合理;“不愿说”——青春期学生具有心理闭锁性、自我防御性、在意他人评价等心理特点;“不会说”——有别于其他课程,学生不会分享体验感受;等等。如何改变心理辅导活动课分享环节的现状,提高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享中有所收获,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百拇医药
一、营造分享氛围的“安全感”
良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氛围应具有安全、宽容、支持、和谐等基本特征,其中“安全感”是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首要前提。学生只有具有安全感,才愿意敞开心扉谈论及分享自己的感受。首先,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体凝聚力。通过暖身活动和破冰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参与积极性。其次,强调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对参与学生是一种保护,能够让团体内的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安全的氛围,从而更愿意真诚分享,还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因此,应在课堂伊始宣读并解释保密原则,使之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再次,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要带头放下防御心理,自我开放和自我暴露,真诚而坦诚地与学生相处,给学生树立一个敢于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的好榜样。教师还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引导学生相互尊重、接纳和信任,努力营造充满安全感的团体氛围。
二、增加分享过程的“心理味”
, 百拇医药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整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塑造”“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分享环节要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理味”,笔者认为可以从重感受、重引导、重真话三个方面考虑。
1.重感受,轻认知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不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而是促使学生在团体动力下观察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思考人生,以达到自我完善发展。例如,在时间管理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师生共同分享“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话题时,如果辅导教师直接教授时间管理的方法,然后学生将所学几条管理时间的方法技巧予以回答,那么这节课就索然无味了。而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在时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时间管理成功人士那里感受到时间管理的意义和启示,且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变现状。
2.重引导,轻教导
, 百拇医药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享环节,当学生分享的感受与辅导教师的预期目标有出入的时候,辅导教师常会表现得很着急,想立即给予引导以达到自己的设计目标,这是完全违背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初衷的。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陪伴当事人去面对人生是很重要的,而事实上,人生是心理活动过程,而非逻辑过程。由此可见,分享环节中的“引导”正如张日昇所述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3.说真话,忌空话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享”是将活动中的体验,包括感受、经验、理解、联想、感悟等,真实地表达出来,与别人共同享受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学生常会以“大话”“空话”“假话”的形式来参与分享,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为避免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辅导教师可以从活动设计和分享问题设计两个方面考虑。在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尽量收集学生的资料,选择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且有明确操作要求的活动。在设计分享问题时,需考虑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紧扣主题,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具体、简洁、层层递进。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分享环节的时间,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分享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避免草草了事、分享形式化。
, http://www.100md.com
三、丰富分享方式的“多样化”
反复运用传统的分享方式“自我分享”“组内分享”“全班分享”等,学生会感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缺乏新意和特色,从而失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收集相关资料,笔者发现除去传统的分享方式之外,还有“匿名抽签法”“跨组讨论法”“临时重组法”等分享形式。在选择分享方式的时候,需结合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而定。如异性交往“男生女生向前冲”的活动课上,分享“你最欣赏的男生/女生是什么样”时,采用“临时重组法”在组内临时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先分别讨论主题,再全体分享。总之,不拘于形式,与活动最匹配的分享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四、提升分享引导者的“应变力”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分享感受时,辅导教师需给予及时的反馈、点评和引导,还需敏锐地捕捉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如“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课上,在分享环节“时间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及改进之处”时,一名男生被迫无奈地站起来说:“我在时间管理上没有问题,我也不会改变的”。这样的回答当然不是教师希望听到的,也是对团体气氛的一种破坏。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笔者首先肯定他的直言不讳与坦诚,真实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分享,接着鼓励该生以空杯心态来重审自己的时间管理是否有提高的空间。另一种情况,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并且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但伴有情绪波动。这时辅导教师需先稳定学生情绪,告知学生如果愿意可以进行课后个体咨询辅导,这是对团体氛围的维护,也是对个体学生的保护。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常发生辅导教师始料未及的状况,这需要心理教师保持专业的“应变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通过对心理辅导活动的分享环节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深感收获颇多,对今后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能让更多的学生从分享中体验快乐、体验生活、体验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宣城,2420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鲍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