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21期
编号:13124484
彻底治愈十五年抑郁症的历史背景与临床全过程(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1期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抑郁症;临床操作

    2006年11月,时任天津南开大学附中英语教师的刘野深受重度抑郁症折磨,在北京、天津两地多家医院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来到辽宁师范大学,被正在攻读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向二年级的研究生王小楠用十次心理训练彻底治愈。湖北女孩罗巍(实名,15年抑郁症病程)是刘野推荐过来的患者,我和当年的王小楠一样,也是在患者停药、导师不介入的背景下,独立治疗了罗巍这一个案。因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就称罗巍是“刘野3号”,我则成了“王小楠3号”。

    一、研究生治疗抑郁症为什么导师不参与指导?——有牢固的高效技术信念的人治疗抑郁症很简单

    刘野老师的事件被各家媒体纷纷报道以后,一批治愈难度大的患者慕名而来。可是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研究生给远道而来的患者治疗抑郁症,导师不介入、不指导甚至不露面?是不是故意在技术上卖关子?
, 百拇医药
    其实,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团队的导师和研究生都认为,只要患者肯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只要认真、专心治疗,就必能彻底治愈抑郁症。

    导师对研究生们的治疗技术也特别放心。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研究生们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时,大脑中几乎不掺进任何错误的、低效的心理学理念,无论碰到什么新问题、复杂问题,他们都会用高效的技术理论找到有效答案。而有一些学习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却在临床上低效的心理技术服务人员,往往是把高效的理论与低效的、有害的理论和技术掺和在一起搞技术拼盘,出现临床“诊断治疗思维跑题”现象,这类低效现象时常被称作“把骏马套在汽车上”效应。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专业的研究生们最大的技术优势之一,就是将汽车、马车的性质和功能分得很清楚。开汽车是技术,不需要大师参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其他学习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人们,只要技术思路是高效的,就算偶尔有点小失误也无碍大事。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进驻辽宁师范大学已有12年之久。12年来,全校没有过一名大学生、研究生自杀。校内学生抑郁症、神经症患者只要本人愿意治疗,他们都会被我们研究生团队治愈。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师不出面掺和研究生对校外患者治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 百拇医药
    我对罗巍的抑郁症的治疗,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二、以13次技术干预消除15年抑郁症状的临床历程——我治疗罗巍的抑郁症的想法和做法

    罗巍的抑郁症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只要诊断和治疗的思路正确,那些大脑中没有错误理论干扰的心理咨询师都可以将其彻底治愈。可是许多学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咨询师往往分不清高效技术和低效技术之间是什么关系,喜欢大拼盘似地把什么技术都往上用,可能有时一不小心思路就跑到低效的歧路上去了。我将自己的“原汁原味”的技术思路分享给大家时,有人甚至会说:“原来不过如此,甚至还赶不上我的技术思路丰富、多彩。”这时候,我要提醒一些同仁的是:请注意你的思路是不是犯了“马拉汽车”的错误,如果你动不动就往技术程序中加一些花哨的心理咨询小“把戏”,你就别想用13次临床干预治愈

    罗巍!

    我的技术思路及其操作过程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一)吃透元认知干预技术原理

    只有吃透元认知干预技术原理的人才能一眼看出当前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不产生低效解释。从医学角度来看,罗巍的抑郁症“心理功能受损”现象肯定是神经发生了某种故障,至少是“神经功能失调”。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所有心理障碍者的“神经功能失调”现象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用学习论来解释潜意识,既找到了抑郁症、神经症形成的心理内容结构上的原因,又找到了高效的解决办法。那么,用学习论科学解释的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二)避免陷入低效诊断和治疗思路

    金洪源教授在2009年第三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上做的《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与新潜意识观》报告中指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现象都表现为潜意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几乎所有的潜意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主要和关键因素的复杂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都可以被元认知智慧高效干预。”
, http://www.100md.com
    条件性情绪反应作为关键因素,在罗巍抑郁症的治疗中就是杠杆解因素。所谓杠杆解,指的是以对事物结构的深层整体分析为依据,以简驭繁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杠杆解原理能够纠正传统心理咨询中的大量错误观念,避免思维跑偏到低效概念中或陷入无效兴趣思维陷阱中。在心理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治疗者、患者或家属的思维顽固地对某种无关因素、低效因素甚至可能是有害因素大感兴趣,纠缠不放,不肯把思维和注意力投入到高效的杠杆解思路上去,从而出现严重的治疗低效或治愈后复发现象。

    例如,有这样一位来访者,他主要想解决自己因过敏而上不了班的问题,但他之前的心理咨询师对他说:“上不了班只是表象问题,你的根本问题是童年的冲突没解决,只有把根本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解决你上不了班的问题。”这样治疗了一年多,不但没能解决上不了班的问题,而且病情还越治越重。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诊断发现,他的问题是他对工作场合、工作过程建立了过敏焦虑性条件情绪反射:一到工作环境,他的焦虑情绪便自动升高;升高的焦虑情绪使他产生单向思维,领导为了照顾他给他分配了简单的工作,他在焦虑情绪驱动下产生症状思维,认为领导瞧不起他的工作能力,于是加重焦虑,陷入恶性循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努力把他从纠缠“童年冲突”的无效思维中扳回来,用条件性情绪反应解释症状行为和思维。这一工作完成了,再带领他进行一些建立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的训练,症状马上就消失了。

    (三)透彻把握来访者的症状类型、个性类型及其关系

    在诊断每一位来访者的症状类型的同时,要清晰把握来访者的个性及其类型。心理障碍的形成规律一般是:一边形成症状,一边症状改变着个性;个性促进着症状,症状影响着个性。促进症状发展的个性不一定都是消极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促进彻底康复的积极个性, http://www.100md.com(孙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