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22期
编号:13124232
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2期
     〔摘要〕家庭是一个由婚姻、亲子和兄弟姐妹等子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婚姻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要素,父母婚姻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父母双方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关于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的人格、应对方式、网络成瘾和行为倾向等诸多问题的关系,提醒父母用心关注和维护好自己的婚姻状况,给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婚姻质量;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22-0004-04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重要生态系统。婚姻质量作为家庭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家庭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夫妻双方提供了首要的身体、心理和情感支持。婚姻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1-3],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养育行为,养育行为又影响了孩子的适应情况[4-5]。在整个童年期,父母婚姻关系不良会给儿童带来痛苦,他们会表现出哭泣、愤怒,感觉不适和焦虑[6]。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关于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以期给那些只把关注目光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用心经营自身婚姻状况的父母一些启示,提醒他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多关注自身,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 百拇医药
    一、关于父母婚姻质量概念的界定

    西方关于父母婚姻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70年代进入最为活跃的学术时期,中国学者则是在90年代初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关于父母婚姻质量,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能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权威定义。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感知质量(Satisfaction Quality),主要表现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调适学派则认为婚姻质量是是婚姻关系的客观调适质量(Adjustment Quality),是夫妻之间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其基本理论内涵包括已婚者对婚姻关系的调适性质、方式、频率和效果。还有学者把婚姻质量视为同时与婚姻满意和婚姻调适相联系的混合性概念,即高质量的婚姻不仅在客观上表现出夫妻之间的融洽的关系,而且还在主观上对配偶双方的关系表示满意。

    在国内,卢淑华、文国峰从主观方面对婚姻质量进行理解和评价,认为婚姻质量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条件下的人们对自身婚姻的主观感受和总体评价[7]。沙吉才等把婚姻质量表述为“夫妻间的各种关系的和谐程度,包括夫妻关系的矛盾、矛盾表现形式及解决方式等”[8]。徐安琪等人则把婚姻质量定义为夫妻的物质生活、性生活、情感生活、余暇生活、夫妻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它以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为尺度,并以夫妻调适的方式和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描述[9]。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婚姻质量的概念界定尚无一个被理论界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多数学者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认为婚姻质量是双方的满意度与婚姻关系的客观和谐程度。通常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互关系的高满意度,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
, 百拇医药
    二、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父母婚姻冲突与儿童网络成瘾的关系

    现代社会儿童网络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网络成瘾不仅会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性格孤僻、道德感弱化等严重的问题。儿童网络成瘾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父母婚姻状况作为家庭的基石,确立了整个家庭精神氛围的基础,婚姻冲突会对家庭系统中的夫妻子系统造成影响,继而导致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和关系——亲子关系的破坏,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破裂。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也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潜在因素。邓林园、方晓义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父母婚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10]。
, http://www.100md.com
    (二)父母婚姻质量与子女人格的关系

    父母婚姻质量一方面会渗透在他们自身的情绪与言行中,通过无意识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子女的情绪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对其自身身心状态的消极作用来影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质量,最终影响到子女的人格发展[11]。王素然、严贺杰使用陈仲庚修订的成人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性格基本定型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婚姻关系与大学生人格在神经质维度上呈显著负相关,在掩饰性维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父母婚姻关系影响到子女的神经质倾向、情绪稳定性和焦虑程度,父母婚姻关系越融洽,子女情绪越稳定、越不易焦虑,社会成熟度发展较高,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12]。凌四宝、杨东明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来看,两大类的学生人格16PF 因子分不完全相同,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均显著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持强性(E)、怀疑性(L)、忧虑性(Q1)、紧张性(Q4)四因子分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16PF 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相比,乐群性(A)、稳定性(C)、兴奋性(F)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持强性(E)、有恒性(G)、幻想性(M)、忧虑性(0)、敢为性(H)以及紧张性(Q3)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对16PF 次级因子分的比较发现,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其适应与焦虑(X1)因子得分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而心理健康水平(Y1)及在新的环境中的成长能力(Y4)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13]。, 百拇医药(丁彦华)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