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22期
编号:13124256
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2期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开始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着合情不合法的事,也存在着合法却不合情的事。他们不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他人的行为,承认不同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柯尔伯格认为,这一阶段的人会尝试调和道德与法律间的冲突。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人的道德建立在对普遍道德的信仰之上,如正义、公正、平等、自由等,而不再拘泥于法律。此时,决定道德的是个体内在的良心。柯尔伯格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完全达到最后一个阶段。

    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遵循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能省略或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也决不会出现倒退的情况。尽管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一般来说,0~9岁的孩子属于前习俗水平,9~15岁的孩子属于习俗水平,16岁以后有部分人能够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此外,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够理解和接纳本阶段道德价值的判断,外在的教育或练习都无法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 百拇医药
    三、实验应用

    柯尔伯格作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还强调把研究结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其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的德育实践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在道德教育中,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输。柯尔伯格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它按一定的规律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会倒退,也无法超越。然而,在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成人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将许多道德准则灌输给儿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因而就出现了向小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的思想,而向大学生强调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倒挂金钩”的德育现象。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空洞而没有说服力,这样的德育效果可想而知。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育者需要理解成人与儿童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在道德理解上的差异,了解儿童道德发展所处的阶段,而后再根据他的认知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爱自己的父母、爱身边的同学要比爱祖国、爱人民显得更真实,更容易理解。
, 百拇医药
    2.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他律内化为自律。道德规范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外界直接灌输的,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逐渐构筑起来的。因而,在道德教育中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他律内化为自律。

    在具体方法上,柯尔伯格主张采用编制道德两难问题,让儿童有机会接触学校、社会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儿童对道德认知的冲突,并通过讨论、体验分享等方式来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水平向更高一级的层次发展,使儿童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备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根据研究结果,柯尔伯格还主张在道德教育中采用“加一法”,即在道德两难问题中,让儿童面对比自己当前道德水平更高一阶段的道德认知观点,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相关信息,理解更高一级的道德认知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研究现实,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加一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 百拇医药
    3.在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行为的实践。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只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没有道德情感的共鸣,没有道德行为的训练,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道德问题并非通过课堂讨论就可以解决,它往往与团体氛围、人际环境有关,因此,道德行为的实践也是提升道德推理水平的重要环节。1974年柯尔伯格和他的同事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中学建立了“校中校”,进行了“公正团体”的道德教育尝试。团体实行民主管理,并且在最高的道德推理基础上作决定,因而称为“公正团体”。实验对象是六十多名学生和六名教师,他们共同组建了一个独立的团体,实行民主管理。他们每周开一次全体会议,大家共同协商如何管理团体,并制定团体规范。教师将学生所能理解的最合理的推理提供给他们,并不断地鼓动学生运用道德推理以做出有利于集体的决定。研究者试图通过在团体中推行亲社会行为,强调集体感、责任心、平等、公正等普遍的道德准则来加深学生对道德学习的体验。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边玉芳 等)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