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3124187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青少年中的应用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3期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由孟万金教授首先提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青少年中的应用,在归纳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扩展研究的对象范围、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力、独立开设并完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等。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殊青少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23-0004-03

    一、引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它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更注重积极的评价取向和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
, 百拇医药
    特殊青少年一般是指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青少年,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特殊青少年的概念已经扩展到所有有特殊问题和需要的青少年,包括:学习困难、情绪问题、交往困难、行为问题、言语与语言障碍、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家庭经济贫困等。

    特殊青少年在环境发展、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青少年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青少年,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要对象,也是衡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证效度的重要标准[2]。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特殊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归纳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特殊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1]。众多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都提到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
, 百拇医药
    徐菡的研究提出,针对品德行为较差或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宋广文等提出组织“优点轰炸”“生命意义”等团体活动,让处境不利学生在团体内积极分享,增强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沈明泓也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对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包括培养残疾儿童自尊、自信、自制、自我接纳、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6]。

    (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是指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心理健康就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会阻碍个人的长远发展[5]。特殊青少年由于在环境、认知、意志行为等方面与正常青少年存在差异,导致其在社会生活中易产生自卑、退缩、孤独、依赖等心理,影响社会适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特殊青少年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其提高生活满意度。
, 百拇医药
    徐菡认为,应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社会适应性。宋广文等提出帮助学生养成运用“积极信念”看待生活的习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积极信念思考问题,乐观地学习和生活[4] 。吴卫明指出,应该教会聋生必备的生活技能,开展生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帮助其学会一技之长,增强其自我价值感,更加有效地融入社会生活[5]。刘盈江指出,教育本身不仅仅是让轻度智障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能力。要教给轻度智障学生生活常识和经验,培养轻度智障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7]。吴建武也认为,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8]。

    (三)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的表达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长期的消极情绪体验则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紧张,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9]。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意义重大。
, 百拇医药
    徐菡认为,留守儿童要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积极心理暗示,进行积极心理体验。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寻找孩子的优点,真诚地欣赏和夸奖;不给孩子贴否定性标签,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引导,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其建立自信[3]。沈明泓指出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要关注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帮助残疾儿童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残疾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残疾儿童体验幸福感等[6]。孔宪福指出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同时孔宪福、宋广文都提出要教会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去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10]。袁茵、刘红羽认为,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可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使智障儿童学会表达情绪,帮助其缓解和宣泄不良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画画、运动,悲伤时可以找朋友倾诉,焦虑时进行自我放松等[11]。

    (四)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少关注特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课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理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沈明泓对新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135名13~18岁的残疾儿童(聋哑、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残疾儿童的青春期发育与健全儿童是同步的,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教育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6]。张春燕、沙燕从优化艺术学科教育、优化艺术渗透教育、优化艺术主题教育和优化艺术教育环境四方面阐述了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促进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完善智障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2]。, http://www.100md.com(李丹)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