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音乐之风,助燃心育之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课程;音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这一指导思想被充分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形式各样、活泼生动的教学。其中,音乐是一道绝不可少的风景,在课堂开头作为热身曲,在课堂活动时作为背景乐,在结尾升华时充当煽情歌。其实仔细追究,不难发现这些音乐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教育渗透作用,看似形式丰富、气氛活泼,但与主题无关,有时甚至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通过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途径的学科。如果能够挖掘音乐的内涵,在心理课堂中通过适当的策略运用来导入音乐元素,将有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提升,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 百拇医药
下面笔者就心理课堂实施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来谈谈音乐在心理课堂的运用策略。
一、实用——贯彻心理教育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心理教育同样要“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为了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和课堂教学刻板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心理教育熏陶,很多教师在课堂不同环节导入音乐元素。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花样性、新鲜度,脱离了心理教育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话,即使整节课堂“仙乐飘飘”,也是无本之木,流于形式。
所以,在心理课堂中使用音乐元素,首要原则就是实用,摒弃花架子和表演成分,挖掘音乐的各种特性并确保将其用到实处,让音乐为贯彻和落实心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服务。教师必须清晰和明确每一节心理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不要牵强地植入和堆积音乐素材。
, 百拇医药
例如,在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上“聚焦你的注意力——注意力训练”时,笔者根据教学需要把音乐引入课堂。该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是“注意力可以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提高”,情感目标是“感受到注意力提高的成功体验”,设计安排是通过抗干扰法从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等不同的意识活动来训练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等。在听觉训练时分别播放不同难度的音乐片段:初级难度为单纯音,较慢,30秒左右;中级难度为单纯音,较快,60秒左右;高级难度为复合音,较快,人为制造干扰音,90秒左右。这三段音乐中都有“嘀嗒”声。让学生数一数每一段的“嘀嗒”声响了多少下。从易到难,每段音乐播放两次,第一次初听,第二次检验,待大部分学生通过后进入下一难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训练前,先通过问答使学生明确分辨出每一轮的目标任务与干扰内容;小结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水平的。课堂反馈表明,这个设计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训练热情,并让学生体验到注意力集中时的成功体验。
又例如,在“为想象力插上翅膀”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图形组合、编故事、画画等训练方式对发散学生思维的鲜活性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音乐能开发人的想象力、思维和创造力,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来实践音乐联想法:让学生以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室内保持安静,拉上窗帘、关灯,播放一段旋律优美、无明显主题的弦乐曲;用指导语来引导学生调整呼吸,放松身体,伴随音乐进入联想的状态;音乐结束后,大家慢慢睁开眼睛,交流自己的联想内容和感受。教师需要先与学生沟通好训练的内容,绝不故弄玄虚,并随时关注学生的放松状态。课堂反馈表明,这个尝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并使其体验到联想的乐趣;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
, 百拇医药
二、活用——优化心理教育的渗透方式
在一次教研公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白纸、胶带、剪刀等工具来建造一座“塔”,时间为20分钟,然后进行小组评比。在学生建“塔”时,教师重复播放了一段为时5分钟的、比较快节奏的背景音乐,用意可能有三:营造热情高涨的氛围,提高学生活动兴趣;每播放完一次刚好5分钟,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填补课堂上因学生活动而造成的空白。按理来说,这个设定实用性很高,但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学生边做手工边埋怨:“放什么音乐,吵死了。”不少学生脸上也露出烦躁的表情。在课后交流时,几位教师都认为问题出在音乐的选择上。手工制作有一定难度,白纸过软,“塔”经常边建边倒;小组之间互相追赶,学生情绪原本就高涨,加上热情洋溢的音乐在耳边不断重复,学生难免沉不下心,出现急躁的情绪。
笔者也遇到过类似的教学事件:在“为想象力插上翅膀”一课中,用音乐联想法训练学生时,笔者发现有一半学生睡着了。后来得知,之前一节课是体育课,该班学生刚跑完长跑,身体与精神都比较疲劳,难免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睡意浓浓。
, 百拇医药
上述两个课例的问题就出在教学设计和操作不够灵活,没有安排合适的音乐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所谓合适,不仅仅是教学方案中“备教材”与“备学生”时所做的设计,更要考虑到实际教学情景、教学对象群体状态等动态变化情况。教学预设是静态的,课堂教学却是动态的,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预设。在心理课堂中导入音乐元素,需要灵活处理才能对优化心理教育的渗透方式起到作用。预设时要多作准备,比如音乐联想法,既可用悠扬的曲子也可用热烈的曲子,事先作好多重准备的话就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如果出现了与预设不符合的教学情况,又没有足够的备用素材,也可以考虑弃用。比如课堂活动时,背景音乐不利于活动操作又没有备选音乐时,直接关上音乐,让学生静静地投入活动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不用”有时也是一种灵活运用。
三、巧用——点睛心理教育蓝图
音乐与心理的联系性、契合度很高,在心理课堂中导入音乐元素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因为能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滥用音乐元素,要么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而造成本末倒置,要么使学生习惯于这种教学形式而熟视无睹。要巧选教学切入点,画龙点睛,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 http://www.100md.com
在“感恩之心”一课中,感受活动有两个小环节,先是朗诵诗歌《母难日》,然后用言语来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状态,前者是引子,后者是渲染,让学生感受到父母无尽的爱。这两个小环节都可以用到音乐,朗诵时用抒情的曲子能增加情绪感染,回忆感悟时用音乐来催化学生尽快进入回忆冥想状态。在正式课堂中,笔者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带着感情朗诵了《母难日》:“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朗诵完毕后,请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在马斯奈《沉思曲》的伴奏下,轻声引导:“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是母难日。其实,每个人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但除了这一天,父母养育我们的所有日日夜夜都耗费了无数的心血……”
这个编排是考虑到音乐的引用在诗朗诵环节并非不可或缺,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是画蛇添足;朗诵之前多练习几次,拿捏好语调、语速等,即使没有背景音乐也能达到好效果。在回忆感悟环节,选择一首合适的曲子能使学生的情绪在言语引导与音乐衬托下快速进入目标状态。在这里,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催化剂、助燃剂,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课堂反馈表明,选择回忆感悟环节作为教学切合点的确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心理课堂运用音乐,何处用、何时用、怎么用,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是需要具体衡量、详细操作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喊口号、不做表演,课堂上或者课后,任何的细节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实用、活用、巧用,这三个运用技巧也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巧借音乐之风,助燃心育之火。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广州,511495)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吴东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这一指导思想被充分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形式各样、活泼生动的教学。其中,音乐是一道绝不可少的风景,在课堂开头作为热身曲,在课堂活动时作为背景乐,在结尾升华时充当煽情歌。其实仔细追究,不难发现这些音乐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教育渗透作用,看似形式丰富、气氛活泼,但与主题无关,有时甚至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通过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途径的学科。如果能够挖掘音乐的内涵,在心理课堂中通过适当的策略运用来导入音乐元素,将有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提升,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 百拇医药
下面笔者就心理课堂实施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来谈谈音乐在心理课堂的运用策略。
一、实用——贯彻心理教育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心理教育同样要“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为了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和课堂教学刻板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心理教育熏陶,很多教师在课堂不同环节导入音乐元素。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花样性、新鲜度,脱离了心理教育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话,即使整节课堂“仙乐飘飘”,也是无本之木,流于形式。
所以,在心理课堂中使用音乐元素,首要原则就是实用,摒弃花架子和表演成分,挖掘音乐的各种特性并确保将其用到实处,让音乐为贯彻和落实心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服务。教师必须清晰和明确每一节心理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不要牵强地植入和堆积音乐素材。
, 百拇医药
例如,在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上“聚焦你的注意力——注意力训练”时,笔者根据教学需要把音乐引入课堂。该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是“注意力可以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提高”,情感目标是“感受到注意力提高的成功体验”,设计安排是通过抗干扰法从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等不同的意识活动来训练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等。在听觉训练时分别播放不同难度的音乐片段:初级难度为单纯音,较慢,30秒左右;中级难度为单纯音,较快,60秒左右;高级难度为复合音,较快,人为制造干扰音,90秒左右。这三段音乐中都有“嘀嗒”声。让学生数一数每一段的“嘀嗒”声响了多少下。从易到难,每段音乐播放两次,第一次初听,第二次检验,待大部分学生通过后进入下一难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训练前,先通过问答使学生明确分辨出每一轮的目标任务与干扰内容;小结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水平的。课堂反馈表明,这个设计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训练热情,并让学生体验到注意力集中时的成功体验。
又例如,在“为想象力插上翅膀”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图形组合、编故事、画画等训练方式对发散学生思维的鲜活性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音乐能开发人的想象力、思维和创造力,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来实践音乐联想法:让学生以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室内保持安静,拉上窗帘、关灯,播放一段旋律优美、无明显主题的弦乐曲;用指导语来引导学生调整呼吸,放松身体,伴随音乐进入联想的状态;音乐结束后,大家慢慢睁开眼睛,交流自己的联想内容和感受。教师需要先与学生沟通好训练的内容,绝不故弄玄虚,并随时关注学生的放松状态。课堂反馈表明,这个尝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并使其体验到联想的乐趣;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
, 百拇医药
二、活用——优化心理教育的渗透方式
在一次教研公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白纸、胶带、剪刀等工具来建造一座“塔”,时间为20分钟,然后进行小组评比。在学生建“塔”时,教师重复播放了一段为时5分钟的、比较快节奏的背景音乐,用意可能有三:营造热情高涨的氛围,提高学生活动兴趣;每播放完一次刚好5分钟,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填补课堂上因学生活动而造成的空白。按理来说,这个设定实用性很高,但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学生边做手工边埋怨:“放什么音乐,吵死了。”不少学生脸上也露出烦躁的表情。在课后交流时,几位教师都认为问题出在音乐的选择上。手工制作有一定难度,白纸过软,“塔”经常边建边倒;小组之间互相追赶,学生情绪原本就高涨,加上热情洋溢的音乐在耳边不断重复,学生难免沉不下心,出现急躁的情绪。
笔者也遇到过类似的教学事件:在“为想象力插上翅膀”一课中,用音乐联想法训练学生时,笔者发现有一半学生睡着了。后来得知,之前一节课是体育课,该班学生刚跑完长跑,身体与精神都比较疲劳,难免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睡意浓浓。
, 百拇医药
上述两个课例的问题就出在教学设计和操作不够灵活,没有安排合适的音乐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所谓合适,不仅仅是教学方案中“备教材”与“备学生”时所做的设计,更要考虑到实际教学情景、教学对象群体状态等动态变化情况。教学预设是静态的,课堂教学却是动态的,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预设。在心理课堂中导入音乐元素,需要灵活处理才能对优化心理教育的渗透方式起到作用。预设时要多作准备,比如音乐联想法,既可用悠扬的曲子也可用热烈的曲子,事先作好多重准备的话就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如果出现了与预设不符合的教学情况,又没有足够的备用素材,也可以考虑弃用。比如课堂活动时,背景音乐不利于活动操作又没有备选音乐时,直接关上音乐,让学生静静地投入活动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不用”有时也是一种灵活运用。
三、巧用——点睛心理教育蓝图
音乐与心理的联系性、契合度很高,在心理课堂中导入音乐元素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因为能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滥用音乐元素,要么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而造成本末倒置,要么使学生习惯于这种教学形式而熟视无睹。要巧选教学切入点,画龙点睛,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 http://www.100md.com
在“感恩之心”一课中,感受活动有两个小环节,先是朗诵诗歌《母难日》,然后用言语来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状态,前者是引子,后者是渲染,让学生感受到父母无尽的爱。这两个小环节都可以用到音乐,朗诵时用抒情的曲子能增加情绪感染,回忆感悟时用音乐来催化学生尽快进入回忆冥想状态。在正式课堂中,笔者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带着感情朗诵了《母难日》:“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朗诵完毕后,请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在马斯奈《沉思曲》的伴奏下,轻声引导:“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是母难日。其实,每个人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但除了这一天,父母养育我们的所有日日夜夜都耗费了无数的心血……”
这个编排是考虑到音乐的引用在诗朗诵环节并非不可或缺,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是画蛇添足;朗诵之前多练习几次,拿捏好语调、语速等,即使没有背景音乐也能达到好效果。在回忆感悟环节,选择一首合适的曲子能使学生的情绪在言语引导与音乐衬托下快速进入目标状态。在这里,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催化剂、助燃剂,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课堂反馈表明,选择回忆感悟环节作为教学切合点的确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心理课堂运用音乐,何处用、何时用、怎么用,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是需要具体衡量、详细操作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喊口号、不做表演,课堂上或者课后,任何的细节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实用、活用、巧用,这三个运用技巧也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巧借音乐之风,助燃心育之火。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广州,511495)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吴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