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1)
〔关键词〕情绪调节;不合理信念;空椅子技术
一、咨询缘起
小惠(化名),高一学生,女,因与同桌小珍(化名)产生矛盾,前来咨询。
小惠来心理咨询室时,脸上的表情淡淡的。她告诉我,她和同桌小珍之间发生了矛盾,这几天情绪很低落。原来三天前,小惠和小珍讨论一道数学题目,小珍不认可小惠的思路。当时,旁边还站着几个同学附和小珍。小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讲话声音越来越大,对小惠的辩解更是毫不留情地加以反驳。
“当着好几个人的面,被她那样说,我实在是待不下去了,把书往桌上一扔就走了。”小惠说。
“那小珍当时有什么反应吗?”我关切地问。
“她过来拉我,我甩了她的手,没有理她。”小惠回答道。
“小珍有一个事后的弥补,但是你没有给她机会。我可以这样说吗?”我把小惠的话作了一个概述。
“老师,不是我没有给她机会,是她没有诚心。以前,有一次我和她闹了个小矛盾,当时我就明白是我不对,我立马向她道歉了。这次她过来拉我,不是她自己主动的,是周围同学提醒她的。我都扔书了,她难道不应该自己看出来吗?为什么还要经人提醒?”小惠愤愤地说。
“如果她以你的方式来向你道歉,你可以接受吗?”我追问小惠,想知道她的底线是什么。
“可以啊!可是她为什么要等到别人提醒才明白呢?我跟她的关系还算不错,她应该知道我不高兴的。其实,只要她后来再向我解释一下,我是可以原谅她的。但她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三天照样和同学们打打闹闹的。我就坐在她旁边,她应该注意到我的啊!”小惠此时愤怒的神情又多了一些黯然。
二、冲突分析
小惠越说越愤怒,而我在倾听中又捕捉到小惠多次提及“应该”这个词汇。在小惠看来,小珍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了解她当时的情绪,并立刻、主动作出行为反应,而不需要等到同学们去提醒。很显然,小珍没有做到这些,所以小惠的情绪由当时的尴尬转为对小珍的愤怒。
在艾利斯的ABC理论里,引起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信念、解释、评价。韦斯勒把艾利斯理论中的信念分成两类,一类是合理的信念,一类是不合理的信念。他认为不合理的信念有三个特征,其中之一便是绝对化要求。绝对化要求常和“应该”“必须”联系在一起,并且常会引起情绪上的困扰。小惠的表述及情绪表现正好对应了韦斯勒所述的绝对化要求。
产生绝对化要求的根源,从心理动力学上来看,是当事人还不能很好地区别自己与外界的界限。婴儿在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首先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探索,然后与外界发生互动,并在互动中意识到自己与外界是有界限的,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要求外在环境作出相应的回应。小惠多次以“应该”要求小珍,可能就是幼时没有顺利完成区分外界和自身界限的发展任务,故而现在,当小珍没有如她所愿及时向她道歉时,潜意识里的界限不清就被激发了出来,体现在意识层面上,便是以不合理信念作为尺度要求小珍。如果小珍能及时识别她的情绪,并主动向她道歉,她的情绪就不会如此愤怒了。
三、商定咨询方案
《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在愤怒情绪之下,需要的就是有效疏导,而不是去压抑情绪。因为受到压抑的情绪有可能在以后某个相似的场合或情境下再次被引发,引起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后果。
小惠刚来时,表现出的情绪正是压抑的;但是,在后来的叙述中,小惠不再压抑自己,充分表露了真实的情绪状态。我能体会小惠的情绪,也愿意和她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情绪本身也带有认知评价的成分,人在情绪失控状况之下,容易强化已经形成的不合理信念,还有可能导致产生冲动的行为。因此,在讨论咨询方案的时候,我和小惠商定先纾解负面情绪,然后再去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
四、实施咨询方案
(一)纾解愤怒情绪,和“小珍”对话
丹尼尔·戈尔曼列出了三种处理愤怒情绪的途径。第一种途径: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获得缓和性信息。第二种途径: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身处不可能进一步引发愤怒的环境,等待肾上腺涌动逐渐消失,生理水平恢复平静。第三种途径:在愤怒或敌意想法刚刚萌芽时就把它们遏制住,并且把它们写下来。
根据小惠的情绪状况及情绪产生的情境,我们选择了第三种途径,即让小惠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情绪。为帮助小惠深刻认识自己的情绪,我设置了五个问题。
第一步:描述你的情绪。可以用一两个词概括你的情绪,或者用一种行为倾向概括。比如,伤心或者想哭。
第二步:想想你的情绪是针对什么的,是事,是人,还是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伴随这种情绪出现了什么想法?
第四步:在这种情境下,你需要的是什么?
第五步:如果你站在小珍的角度,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我给小惠十分钟时间来回答这五个问题。十分钟之后,小惠完成了书面回答。第一个问题:“愤怒,有不被理解的感觉。”第二个问题:“我的情绪是针对小珍没有识别我的情绪也没有向我道歉这件事。”第三个问题:“我担心我和小珍做不成朋友了,我不想一个人在校园里走来走去。”第四个问题:“我需要的是小珍的关心。但是我也不想主动走出这一步,因为错不在我。”第五个问题:“我,我,我……”
通过上面的记录可以看出,在前四个回答里,小惠依然对小珍有着“应该”倾向的要求。但很显然,在回答第五个问题时,小惠没有能探析下去,这表明她在内心对自己产生了质疑。对此,我和小惠就省略号里所包含的欲言又止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师:第五个问题,你好像回答不下去了?
小惠:是的,我不知道怎么说好;在回答前四个问题的时候,我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诉说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现在突然要换一个角度,我有些不太适应。(孙开霞)
闂佽娴烽弫濠氬磻婵犲洤绐楅柡鍥╁枔閳瑰秴鈹戦悩鍙夋悙婵☆偅锕㈤弻娑㈠Ψ閵忊剝鐝栭悷婊冨簻閹凤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顨呴埢宥夊即閵忕姵鐎梺缁樺姉閸庛倝宕曞畝鍕厽闁逛即娼ф晶顔姐亜鎼搭垱瀚�
闂備浇宕垫慨鏉懨洪妶鍥e亾濮樼厧鐏︽い銏$懇楠炲鏁冮埀顒傜矆閸曨垱鐓熸俊顖濐嚙缁茶崵绱撳蹇斿
闂傚倷鑳堕幊鎾诲触鐎n剙鍨濋幖娣妼绾惧ジ鏌曟繛鐐珔闁告濞婇弻鈩冨緞鐎n亞鍔稿┑鈽嗗灲閹凤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