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1期
编号:13121921
对重组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1期
     〔摘要〕家庭重组引发的家庭系统重新排列不完善致使非血缘的亲子教育问题尤为敏感和突出,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微妙而脆弱,易造成重组家庭儿童的性格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催生各种心理问题,使这类儿童容易成为学校中的“问题学生”。 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必须重视此类儿童的家庭教育,用爱、公平、理解、尊重和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重组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1-0011-04

    一、引言

    重组家庭是指子女的父母有一方并非是亲生的父母,并且可能有其他子女在一起生活的一种家庭模式[1]。重组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关系复杂,而且相对来说更加敏感。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不仅导致重组家庭的增加,而且给社会带来一个新的课题——重组家庭儿童问题。非血缘的亲子关系使得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尤为敏感和突出,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微妙而脆弱。

    客观地讲,在重组家庭儿童中有不少比较优秀的,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有相当一部分重组家庭儿童,家庭重组的经历使其心灵遭受沉重打击,诸多家庭悲剧屡见报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帮助重组家庭儿童坦然面对新的家庭关系,引导孩子合理均衡地享受父母的爱,积极调整心态,更好地处理同伴关系,是当前帮助重组家庭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首要课题。

    二、重组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与正常家庭孩子的成长过程及个体表现相比较,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情感脆弱,亲社会行为被动
, 百拇医药
    重组家庭儿童大多都表现出自卑、忧郁、沉默寡言等,他们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经常表现出情绪低沉,容易悲伤。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的心理会很脆弱,承受不了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另外,这些学生往往不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常常呈现出情感脆弱的一面,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2];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快乐的场景,心里就非常难受。

    (二)逆反,攻击性行为增多

    重组家庭中的儿童,大多具有逆反心理,对继父(母)甚至老师的言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他们不愿服从继父母的管教,有的儿童甚至有报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会发展成对他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满、冷淡。他们的情感长期受到压抑,不良情绪鲜有机会真正宣泄出来,部分儿童便企图通过逆反行为引起他人注意。

    (三)敏感多疑,言行过分谨慎
, 百拇医药
    重组家庭儿童敏感和多疑的心理特征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显得突出一些,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多愁善感,时常“触景生情”,把一些很普遍的事物映射到自己身上,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相联系继而缅怀过去;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总在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所讨论的话题是否与自己有关等。有些儿童言行过分小心谨慎,性格内向,唯唯诺诺,不敢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这种心理导致自卑和人际交往困难,他们在潜意识里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3],不想让自己表现得过于另类和不合群。

    (四)情绪不稳定,易出现极端行为

    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内隐与外显两种表现。“内隐型”的儿童不轻易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4],但他们极易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严重时可能发生自虐行为。他们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外显型”的儿童则主观偏激,情绪很不稳定,经常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人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忌、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出现针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5]。这些负面的情绪体验互相交织,使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失去平衡。
, 百拇医药
    三、重组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内因

    很多重组家庭儿童原本性情活泼开朗,在父母双亲的关爱中愉快成长。但是突然间,家庭的变故使原本熟悉的一切在孩子眼中开始变得陌生。面对重新组合的家庭,他们中有的逃避现实,回想以前的幸福家庭,思考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6]。这些变故易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不安全感等,各类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一个家庭发生改变,儿童首当其冲会感觉到安全感受到威胁,原本的爱将面临被剥夺,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无法抗拒与扭转这种改变,于是便会采取某些初级的防御方式应对家庭其他成员或周围的人。如果儿童反复地或持续地暴露在这种毫无出路的境地中,他就会无意识地借助同样的防御方式来应对周围的环境,直至逐渐成为其自身固有的一种防御机制。

    通常,6~12岁的孩子最难和继父母相处,年龄更大或者更小相对要好一些。其实,这些重组家庭中的孩子,对于父亲或是母亲的“替换者”的不接纳,与其说是“不想”,还不如说是“不能”或者“不敢”。孩子们对于家庭中的“后来者”的示好,既向往又恐惧。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最终走向解体的家庭,早在夫妻正式办理离婚手续之前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充满了矛盾和争吵,失去了正常家庭的亲密与温馨,而孩子目睹了家庭城堡逐渐崩塌的全过程。如果继父(母)在这个时候出现,他们心中的痛苦和愧疚一下子就找到了转移的对象,敌视和对抗就开始了。如果这时的继父(母)再“过分”地对孩子示好,孩子一方面会对这些关爱十分向往,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们会对不在身边的生父或生母产生愧疚感,认为自己是个背叛亲生父母的坏孩子。更重要的是,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普遍对关系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他们往往会对继父(母)的示好产生怀疑。

    (二)外因

    1.家庭因素

    家庭这个系统是完整的,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被排斥在外,这个系统都会变得混乱[7]。原生家庭的破裂对孩子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孩子经历了这种冲击,待心理动荡过去,儿童往往已经接受了这种“平静”的生活时,却又要面临“陌生人”的闯入。原本平静的家庭模式被再次打破,旧的家庭功能失效,而新的家庭功能却暂时发挥不出来,儿童会感觉到丧失了原有家庭成员给予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往往对继父(母)充满了敌意,不愿意接受他们,觉得继父(母)夺走了母亲(父亲)对自己的爱,并认为母亲(父亲)对自己原来的情感发生了转移。伴随着这样的认识,一系列身心问题就出现了。, 百拇医药(赵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