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探讨(1)
〔关键词〕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心理-道德教育是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班华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具有“现代性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或目标是人的精神建设,包括优化心理机能,提高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心理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班华和崔景贵指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这种教育活动称为‘心理-道德教育’。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人格现代化。两者结合的基本思路是: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体心理机能的优化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成长为宗旨,运用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手段,促进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
二、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1.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合理性
所谓“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心育德、以德促心,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这是更完整的心灵教育,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
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原本就存在一定的渊源。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即“性”,把心理等同于人品。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关于怎样做人,其实质蕴涵着人格和良好行为的培养。当然,这也是现代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传统的心理修养方式——内省,就是把心灵与品性修养结合在一起,依据内心具有的自觉性来把握、扩展和提升自己。可见,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同源。心理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教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 http://www.100md.com
2.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健康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需要。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增强德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心理-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会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最后,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给心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活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三、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几点探讨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让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 http://www.100md.com
1.构建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体制,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心育、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以学校高层为领导、全体教师为主力军的工作队伍是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德育、心育一体化的主要保障。以班级为单位、全体教师为实施者,充分有效地把德育和心育结合到一起,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心育水平。二是培训和加强各科教师的德育、心育能力。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培训,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升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发展。
2.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心理-道德教育”平台
要重视把“心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心育一体化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心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索取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例如,语文教学中“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通过优秀的古典诗词歌赋的讲授和对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配合开展讲故事、朗读、演讲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产生心灵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学习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像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仍然坚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境界及独立的人格。在语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3.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中实现“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
学校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探索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正能量迁移到学习上,逐步跃上成功之道。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舞动青春”“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我为影狂”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http://www.100md.com(姚应平)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心理-道德教育是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班华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具有“现代性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或目标是人的精神建设,包括优化心理机能,提高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心理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班华和崔景贵指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这种教育活动称为‘心理-道德教育’。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人格现代化。两者结合的基本思路是: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体心理机能的优化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成长为宗旨,运用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手段,促进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
二、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1.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合理性
所谓“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心育德、以德促心,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这是更完整的心灵教育,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
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原本就存在一定的渊源。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即“性”,把心理等同于人品。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关于怎样做人,其实质蕴涵着人格和良好行为的培养。当然,这也是现代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传统的心理修养方式——内省,就是把心灵与品性修养结合在一起,依据内心具有的自觉性来把握、扩展和提升自己。可见,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同源。心理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教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 http://www.100md.com
2.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健康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需要。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增强德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心理-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会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最后,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给心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活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三、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几点探讨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让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 http://www.100md.com
1.构建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体制,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心育、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以学校高层为领导、全体教师为主力军的工作队伍是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德育、心育一体化的主要保障。以班级为单位、全体教师为实施者,充分有效地把德育和心育结合到一起,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心育水平。二是培训和加强各科教师的德育、心育能力。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培训,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升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发展。
2.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心理-道德教育”平台
要重视把“心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心育一体化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心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索取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例如,语文教学中“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通过优秀的古典诗词歌赋的讲授和对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配合开展讲故事、朗读、演讲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产生心灵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学习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像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仍然坚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境界及独立的人格。在语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3.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中实现“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
学校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探索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正能量迁移到学习上,逐步跃上成功之道。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舞动青春”“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我为影狂”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http://www.100md.com(姚应平)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