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21153
如何提高心理课的课堂效率(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3期
     (二)课例2的阻抗处理

    青春期恋爱话题本身极易引发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高度参与,也可能如课例2中出现的情况,引发学生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以这类话题为主题的心理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安全的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表达自我。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明确规则,设立界限

    心理教师在辅导课开始前就要把本次课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对学生讲清楚,请大家共同遵守,这是一个惯例程序。

    2.面向整体,灵活安排

    对于那些对心理辅导课无大碍的阻抗,可以暂时将其搁置一旁。因为心理辅导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课程整体无大影响即可略过。教师可以即时探察此类反应是否具有普遍性,就此向大家发问: “还有谁有这样的想法,请举手。” 还可以这样对个别问题学生说: “你的问题课后老师帮你解决好吗?”

    4.价值中立,营造安全氛围

    保持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的一种技术,在价值引导中不能粗暴地进行“价值干预”。例如,课例2中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说“在一起!我们要恋爱!” 说完还以一种挑衅的眼神看着心理教师,这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如果教师进行价值干预,判定学生的价值观错误,会使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或将心理辅导课当成思想教育课,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如果教师不回应,学生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课堂阻抗现象会更加严重。

    心理教师首先需要看到:在学生挑衅的眼神背后是一种试探,是一种渴望得到理解的急切心情。所以心理教师不妨这样处理:

    教师:哦,这是你的选择吗?

    学生:对啊!

    教师:你是怎么考虑的?

    学生:老师,我们太压抑了!我想要恋爱!

    教师:哦!看来这样的选择背后代表了你内心的需要,但实际生活里你有许多顾虑,所以希望通过故事里的人来实现你的愿望。可能选择答应对方的同学也会有类似的情况,那么请你们来一起说说你们都有哪些顾虑?

    这样就推动了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也适时地解决了课堂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审视与澄清,比教师直接的价值干预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三、感想与小结

    班级心理辅导课其实是团体辅导的一种形式,在课堂里,学生往往会无意识地向心理教师投射很多内心的想法,自身却未能意识到这么做的原因。而这些无意识的投射恰恰是阻抗的根本来源。心理教师需要用“第三只眼”去看待这些无意识投射,从而妥善化解学生内心的冲突与不安,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拥有“第三只眼”需要心理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理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内心,在每一堂课中体会学生的言语、行为带给自己的情绪体验与内心感受,这一切都是心理教师最珍贵的“宝贝”。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正始中学,宁波,315000)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赖婷婷)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