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2)
仔细观察和分析每一个有问题行为的儿童,都会在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看到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所起的推动和塑造作用。虽然,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有效的教养模式适合所有的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遵循这样几条原则:一是要尽量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与孩子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平等对话,才能倾听到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二是不能不加选择、盲目照搬他人的教养方式和方法。每个家长面对的孩子是不同的,家长自身的经验、文化素养和个性也是不同的,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不同的。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倾向,同时又不能顺其自然,也不能一味指责和挑剔孩子的过错。但是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问题巧妙设置一个又一个情境,引导或帮助孩子征服成长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也就是说,父母培养孩子的方式和孩子本身气质之间应该是优化和谐的,对孩子的发展是最佳的。三是父母要克服功利心态,不能单一地把学业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孩子智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发掘孩子的潜能优势。
, 百拇医药
四、好行为、坏行为都是父母关注的结果
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个体的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作为儿童学习生活中最亲密的伴随者和引导者,父母对孩子关注的视角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对孩子某种行为的关注,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提供一种暗示,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朝向父母关注的方向发展。父母积极的、充满期待的关注会给孩子以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发展的潜能。相反,父母对孩子消极的、负面的评价,会培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期待子女能顺利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可是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待或关注在实际表达过程中却容易变形或扭曲。如明明希望孩子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可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却往往是消极的、负向的诱导或暗示。如许多父母常常渴求完美,对孩子期待过高,往往习惯性地忽略了孩子的积极行为和优点,却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家孩子的优点比。结果,越比就越糟糕,不希望出现什么,却恰恰出现什么。孩子不仅缺点没有改正,反而不良行为越积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在父母攀比的目光中一点点丧失。
, http://www.100md.com
再如,在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与他们年龄特征相对应的行为问题,如婴幼儿期的遗尿或吮吸手指、害怕某些事物、青春期的害羞、逆反、爱发脾气和孤僻等等,这些大多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绪或行为偏差,是暂时性的,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但糟糕的是,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便会大惊小怪不停唠叨“你怎么会这样”“千万别再这样啊”等等。父母本来想消除孩子的不适当行为,但是这些消极的负性的语言却反而变成一种强化物,使孩子不适当的行为固化下来,并演变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好行为可能是父母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不断给予积极表扬和赞许的结果;同样,不良行为也是由于父母不断关注、给以强化的结果。只要改变关注孩子的视角,父母就可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但这种爱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更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孩子身上。父母要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孩子,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习惯,适应孩子的发展。希望我们都能做不那么自以为是的父母,都能用心倾听孩子,尽可能尊重孩子,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美好自由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邳州,2213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叶慎花)
, 百拇医药
四、好行为、坏行为都是父母关注的结果
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个体的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作为儿童学习生活中最亲密的伴随者和引导者,父母对孩子关注的视角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对孩子某种行为的关注,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提供一种暗示,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朝向父母关注的方向发展。父母积极的、充满期待的关注会给孩子以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发展的潜能。相反,父母对孩子消极的、负面的评价,会培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期待子女能顺利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可是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待或关注在实际表达过程中却容易变形或扭曲。如明明希望孩子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可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却往往是消极的、负向的诱导或暗示。如许多父母常常渴求完美,对孩子期待过高,往往习惯性地忽略了孩子的积极行为和优点,却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家孩子的优点比。结果,越比就越糟糕,不希望出现什么,却恰恰出现什么。孩子不仅缺点没有改正,反而不良行为越积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在父母攀比的目光中一点点丧失。
, http://www.100md.com
再如,在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与他们年龄特征相对应的行为问题,如婴幼儿期的遗尿或吮吸手指、害怕某些事物、青春期的害羞、逆反、爱发脾气和孤僻等等,这些大多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绪或行为偏差,是暂时性的,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但糟糕的是,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便会大惊小怪不停唠叨“你怎么会这样”“千万别再这样啊”等等。父母本来想消除孩子的不适当行为,但是这些消极的负性的语言却反而变成一种强化物,使孩子不适当的行为固化下来,并演变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好行为可能是父母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不断给予积极表扬和赞许的结果;同样,不良行为也是由于父母不断关注、给以强化的结果。只要改变关注孩子的视角,父母就可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但这种爱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更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孩子身上。父母要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孩子,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习惯,适应孩子的发展。希望我们都能做不那么自以为是的父母,都能用心倾听孩子,尽可能尊重孩子,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美好自由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邳州,2213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叶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