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5期
编号:13120111
构建安全的依恋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5期
     〔关键词〕依恋;养育质量;家庭环境;构建

    一、引言

    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形成亲子依恋,而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鲍尔贝进行依恋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大量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使人们了解了依恋的概念以及依恋形成的标志,并将依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依恋不仅提高了婴儿生存的可能性,更建构了婴儿终身的适应特点,并帮助婴儿向更好地朝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二、依恋的概述

    依恋,从广义上讲,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依恋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认为婴儿期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和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在前一阶段,婴儿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这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后一阶段的婴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现有的经典依恋研究主要涉及依恋的理论和依恋的类型。
, http://www.100md.com
    (一)依恋的理论

    随着依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依恋的理解也不断加深,许多心理学就依恋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的阐述,提出了各种理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精神分析理论、习性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为了更好地理解依恋这一概念,我们有必要简要地了解这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把依恋看作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虽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较早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但他们都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都把喂养作为依恋形成的起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性本能驱使与支配的。根据力比多投射的部位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儿童需要的阶段性差异,他把儿童的成长过程分为一系列性心理发展阶段。

    在所有关于依恋的解释中,习性学理论是影响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种理论系统。鲍尔贝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自己的依恋学说。它系统论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依恋的阶段性发展及其内部机制,还对依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剖析。而安斯沃斯等人对依恋质量与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习性学理论。习性学家认为,依恋是物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生物根源。
, 百拇医药
    尽管行为主义接受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观念,认为喂养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它摒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依恋是儿童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后期的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生性,倾向于把依恋看作儿童对社会刺激的敏感反应的生物本能与成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合的产物。认为婴儿对分离的恐惧、对陌生人的恐惧都是从先前与分离和陌生人出现同时伴生的各种不适体验中习得的。

    认知发展理论不关注哪一个成人最可能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而是强调依恋发展所依靠的认知基础——婴儿智力水平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将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看作婴儿感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依恋的类型

    对依恋进行划分最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的三类型。他使用陌生情境测验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母亲离开后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 百拇医药
    研究表明,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儿童在其他方面的行为。例如安全型儿童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更常遵守一些规则,也更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些儿童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反抗型儿童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付父母的帮助,他们很难从父母的经验中得到教益。同时,儿童的依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将不断地反映父母与儿童关系的变化。

    三、依恋的意义

    依恋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依恋影响着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对环境的看法和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对个体的发展有深远意义。有研究显示,亲子依恋关系影响着地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依恋关系还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和人格的发展,研究表明亲子依恋质量与青少年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呈显著相关;母子依恋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自我肯定水平,父子依恋对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预测性更强;不安全依恋的大学生更多地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人际关系结果;依恋风格还会影响恋爱的情感投入以及未来婚姻归因和婚姻质量。

    依恋关系质量还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国内研究表明,2岁时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此后幼儿期的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行为都要显著少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的友谊总体上强迫行为较多,与人相处不和谐。依恋关系影响同伴交往和人际适应,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之间更协调,更善于合作,老师反映他们的朋友多,自尊、同情、积极性情感较高,更多地以积极性情感来发动、响应、维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同时,依恋关系安全性高的儿童攻击性低,对新鲜活动表现出较少的消极反应,更喜欢帮助别人,更容易受到同伴喜爱,且更具社会竞争能力和社会技能。, 百拇医药(杨光金?陈朝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