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19838
同理心理对学生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6期
     再例如题为“盲人旅行”的游戏,具体操作步骤:(1)在背景音乐中,每位学生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先在室内独自一个人穿越障碍旅行,体验无助、艰辛和恐惧。(2)所有学生中一半人继续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棍”,由“拐棍”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跨越、钻圈、下蹲、上攀、独木桥等)。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3)所有学生均扮演盲人,并两个盲人相互帮助走过一段障碍旅程。(4)学生们交流各自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感受。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力量,感受互助的喜悦。

    (二)寻找能量,增强分享能力

    内在的“同理心理”,有着神入、移情、换位的思考能力,即透过对自己的认识来感知其他人。而做到其外显行为“分享”,仅有心理准备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沟通、处事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给予行动方向的因势利导。

    1.树立分享榜样
, 百拇医药
    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于模仿关注他和他所重视的人,青少年亦然。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在其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其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抓住一切时机为学生做好行为示范。如学生在互助、合作学习或体验某一学习过程时,教师要有意识鼓励学生采用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教师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学生说:“我可以参加你们的学习吗?”或者说:“某某同学想参加你们的学习,可以吗?”课间学生在开心游戏时,教师可主动与学生商量:“老师很想参加你们的游戏活动,欢迎吗?”待学生充分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并完成各种分享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也是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对有分享行为的学生作出积极评价,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安排同理心理和分享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分享意识淡薄的学生一起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协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个性加以改变、重塑。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通过观察和对照,产生趋向感,继而模仿榜样学生的行为表现。
, 百拇医药
    2.强化分享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时有发生的学生冲突,教师应把握好机会,用正面强化的方式激发其分享愿望。常用的方法有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分享行为,强化学生的愉快体验。如:课堂上常会出现如下情景:学生所操作的教学用具数量不够,当某一学生拒绝与同桌一起操作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问他:“和他一起参与操作好吗?”当其同意合作学习后,教师进一步强化:“老师发现你们两个合作得非常好,学得很开心,你们真了不起!”或示意让同伴表示赞许。就这样,应对不同场所不同对象类似的情景发生,如果都能及时针对行为本身进行强化,学生必会产生积极的反应。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运用动作、表情、神情、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学生分享行为的肯定。它对学生分享行为的培养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当发现学生有积极的分享行为时,教师可采取向其点头、微笑、投以赞许的目光、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更可让学生相互拉手击掌,使其因得到支持而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今后更自觉产生分享动机,自愿完成分享行为。
, http://www.100md.com
    以上两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其注意和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培养社会认知感。

    (三)获取机能,感受分享快乐

    “同理心理”强调: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应该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众人眼中的形象。学生只有通过分享过程,才会清楚地明白这一理念并加以内化提升。因此,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努力让学生完成分享行为的实践。

    1.创造分享机会

    教师重视学生分享行为的培养,需要利用游戏、学习的机会,采用合作、比赛等方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分享的机会。例如,每次上课前可给学生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和同伴交谈,把自己在学校、家里、公共场所看到、听到特别是亲自经历的一些事情讲给同学听,将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与同学交换着玩,共同分享快乐;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学生可将自己学习的成功经验和学习成果向同伴展示,在讲述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产生成就感,又能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还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有意提供少于学生人数的学具,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协商,顺利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多组织共同参与的比赛形式,像同桌、小组、男女生等,努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来自分享的乐趣。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分享所带来的满足感,从而使学生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
, http://www.100md.com
    2.建立分享方法

    培养分享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快乐,在自发、积极的分享行为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有时不会在需要分享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相应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选择恰当的分享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地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分享。为能保持学生分享行为的持续性,我们可以建立以下一些分享规则:

    一是平等分享,是指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把自己拥有的物品或事件与每个同伴一起分享。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更多的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他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和他一起看书,一起玩”“你又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给你看(玩)”“上次你铅笔不肯借给我,今天我也不给你看(玩)。”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指正,可和学生一起讨论:你带来的分享物是不是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别人想一起分享怎么办?当其他同学拿出自己的分享物与你一起分享,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其他同学不愿意和你共同参与活动或学习,你是不是心里很难过?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百拇医药(沈立)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