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6期
编号:13119684
高三学生学业拖延问题案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6期
     〔关键词〕学业拖延;高三学生;辅导个案

    一、个案描述

    陈某,男,17岁,独生子,某校高三走读学生,有严重的学业拖延问题。 奶奶是退休教师,父母均是大学生,母亲是国企高管,父亲在异地工作,周末才回家,有时甚至一个月回家一次。与母亲、奶奶共同生活,由于母亲工作较忙,早出晚归,奶奶照顾他的时间更多,对他比较溺爱。

    (一)拖延行为的主要表现

    1.日常生活行为的拖延

    每天早晨都要妈妈把他从被窝里拽起来,然后慢吞吞刷牙洗脸,等着奶奶做好早餐,催他匆匆忙忙吃完,帮他收拾书包后才离家上学。

    2.学校学习生活行为的拖延

    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平时测验考试,动作都比较慢。比如,课堂做练习,别人已经做完,他经常连题目都没有看完。在学校晚自修时,他经常玩笔、画画,甚至宁愿发呆也不愿意抓紧时间动手写作业,直到放学了还有很多作业没完成,有时回家继续做,有时索性不做。在家学习时,他经常玩手机、看电视,一个下午看不了一页书。
, 百拇医药
    (二)拖延行为的程度

    从个案描述和老师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到,个案的拖延行为是泛化的,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拖延行为。并且,个案的拖延行为在程度上比较重。

    二、成因分析和评估

    (一)成因分析

    1.幼时不良成长环境

    年幼时的陈某动作缓慢,做事很不利索,母亲和奶奶很心急,常常催促,于是陈某学会了等待,等大人帮他完成任务。这种包办恰恰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惰性因此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没有责任心。

    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工作繁忙,父母把更多事情托付给奶奶,这更助长了陈某的拖延。

    父母都是大学生,奶奶是退休教师,均对他学习成绩的要求比较高。然而他的学业成绩一般,尽管曾经比较努力,但始终处于中等水平,生活上养成的拖延习惯自然影响到他学业的拖延。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父母陪伴较少,出于内疚,不断满足陈某购买和更新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iphone、mp4等)的要求,陈某经常一玩开就很难停手。

    2.低期望,没有价值感

    屡试屡败之后,他在考试还没开始时就等待着失败。比如模拟考没达到2B(本科线),即使有些科目考得很好,他也觉得那是侥幸,牢牢地坚信自己是失败的,一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奶奶的唠叨、同学的嘲笑等,于是他不想学,认为就算学了下次考试依然糟糕。他总会受一些非理性信念困扰,如“我很不行,我不太可能顺利完成任务”“我永远都不受人欢迎,做什么都不讨好,还不如不做”“数学考试又考差了,我永远都学不好”“我胖,动作向来比别人慢,只能这样了”等,这种习得性无助造成退缩回避的行为,最终越来越拖延。

    3.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

    学业的挫败感和非理性信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很强的焦虑情绪。越觉得自己做不好,就越担心;越是担心,越是着急,越是焦虑,就越拖延。
, http://www.100md.com
    4.完全由冲动控制

    陈某经常在开始学习时,会先做点暂时轻松的事,比如玩一会儿游戏。游戏很简单,但魔力超大,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学习被搁置。

    5.不善于管理时间

    陈某时间观念淡薄,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做事情缺乏紧迫感,计划性差,任你着急催促,依然我行我素。

    (二)评估

    个案是学业拖延与日常生活拖延同在的泛化性拖延行为。前者是个案面对学校学业等刺激所显现的拖延行为,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后者是每天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行为,没有强制时间限制。

    三、干预策略

    (一)强化时间观念
, http://www.100md.com
    首先,培养良好习惯来管理时间,比如养成什么地方拿的东西就放回什么地方的好习惯。其次,确定对自己什么最重要的,什么重要就先做什么。再次,在办事时,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事情条理化。

    比如,针对自己无法抵制的那些会让成绩差的诱惑,我建议他拿一张纸,中间竖着画一条线,左边写上其短期之利,右边写上其长期之弊,然后两相比较。在第二次咨询时,陈某说:“当我将玩乐、看电视的短期之利和长期之弊都列出来,再逐一比较后,我就产生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玩乐、上网、看电视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快乐,可从长远来看,它对我的影响却弊大于利。明确了这一点,我就不再那么贪玩和迷恋电视了。”

    (二)改变非理性信念

    鼓励陈某做一些替代非理性信念的练习,画一幅放大的“痛苦→力量转换图”,并把它贴在房间的墙上,评价自己处于什么境况,并用银针在图上适当的地方标出来。对于靠左侧的内容需要做些改变来向右移动银针,慢慢发现境况可以改善,最终推翻非理性的信念。通过把“我应该”“我无法”“我该怎么办”“我老是”“都失败了”的痛苦之语带来的孤独无助感,转换为“我能够”“我不打算”“我知道自己能够应付它”“我其实”“保证不出问题”的力量之语,勇于承担,增强力量。
, http://www.100md.com
    (三)调整期望

    建立最初的舒适圈,选择一个真正感兴趣的科目知识点(比如数学函数),然后努力尝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一点点。在建立起自信后,可以尝试走出舒适区,试着转到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知识点。

    (四)订立行为契约

    与陈某订立了行为契约,契约所体现的平等和尊重能强化行为改变的效果。与家长商定后确定行为契约,在吸引陈某的不良行为和不愉快后果之间建立联系,要求其母进行监督,完成任务则及时表扬,未完成则明确提出批评意见。

    四、效果分析

    在整个个案辅导过程中,双方能真诚坦率地交流。陈某不盲从,不阻抗,不完全依赖教师,能不断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除分析、反思、领悟之外,懂得反复思考和前后对照,懂得做好各个阶段的总结。

    为观察训练辅导对个案的持续性效果,本人对陈某训练辅导后两个月的拖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试图改变一个人多年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确实是不容易的,在辅导结束后两周,个案拖延行为有所回升,对不感兴趣的任务仍有较明显的拖延,但个案持续效能得到加强,巩固效果显著,学业成绩有所

    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