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也同享一片蓝天(1)
〔关键词〕农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社交隔离墙;自信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涌入了城镇的各个角落,相伴而来的是他们的子女随之也进入各方面条件均比原来好许多的各个学校。新民小学就是其中一所民工小学。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居无定所,有的学生已辗转几个学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导致他们缺乏归属感,合作意识薄弱,交流意识淡化。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大部分学生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他们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休克”。
我在这所民工小学工作了五年,期间碰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学生,也一直在努力探究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让这些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小鸟快乐成长。
一、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 百拇医药
应该说,形成自卑、放任、倔强、敏感、易走极端等个性特征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由于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或缺乏沟通等引起。剖析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外在环境的歧视
本地人往往容易因为其自身优越感歧视外地民工子女,“外地人”这一个陈述性词语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赋予了色彩。在本地人的潜意识里,只要是坏的事情总是外地学生干的,似乎他们生来就是问题孩子,这让我想到美国的印第安人,仅仅因为地域就被打上了烙印。
【镜头一】
放学时间,学校前面的那条路显得特别忙碌。一位老太太骑着三轮车接了孩子往家里赶。因为交通意识的薄弱,她把三轮车骑在马路中间,挡注了后面的桥车。“你找死啊!”车内钻出个脑袋大骂:“外地人,脑子真有点搞不清!”老太太回头看了看,默默地骑到马路边上,车上的孩子也默不作声,而私家车上也坐着一个孩子。
, 百拇医药
【镜头二】
学校附近超市的钱被人偷了,店家二话不说噌噌跑到学校要求领导配合查人。这家超市的周边有两所小学,唯一的区别是:一所是本地人的实验小学,一所是民工小学。
“外地孩子没教养,什么都干得出来!”
“可不是嘛!肯定就是民工小学的这批人偷的。”
“他们真是害人的主,我儿子本来很乖的,自从旁边搬来一户外地人,孩子都被带坏了!”……
本地人对外地民工及其子女的闲言碎语和另眼相看加剧了本已排斥和对立的情绪,使民工子女很难融合到这里的生活中来。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物质差异,必胜客、肯德基对本地孩子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对外地孩子来说却是“童话”,孩子很容易去比较进而产生自卑并感到悲观失望,产生敌视、反叛等心理也就不难理解。
, 百拇医药
(二)家庭环境的熏陶
从经济条件来说,民工小学的学生家长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基层,从事建筑、绣花、收废品、卖早餐等工作,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去顾及孩子学习。就拿我们班小李来说,妈妈是绣花厂工人,每次妈妈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他去上学,妈妈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他说不上几句话,更别说是指导学习了;爸爸跟着工地走,一年都聚不了几次。小李开学初到现在几乎不做作业,上课睡觉下课生龙活虎。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会想学习吗?
民工家长由于生活的重压、工作的不容易,回家后常把积压的情绪加诸孩子身上,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有的父母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打牌、说粗话等),这也导致孩子无心学习,迷恋游戏。
二、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应对策略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消除民工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还应立足于心理策略。
, 百拇医药
(一)替孩子拆除社交隔离墙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在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是否能安全度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父母、同伴、同事、配偶的关系。民工小学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刚来的时候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一口浓浓的家乡口音让他们难以启齿。他们渴望拥有朋友,渴望交往,却又害怕交往。在担任班主任的这几年里,我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做一个“拆除违章建筑”的城管,把挡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墙推倒拆除。
小马,安徽人,上学期刚转学过来的。因为是新生,我自然对他多关注了点。小马很安静,安静得几乎有些冷漠。上课老是低着个头,每次喊他回答问题,不管简单的还是难的,他一律沉默以对。上学期某天,因早自习的时候不见小马,打电话联系父母无果,我只好带了学生去他家寻找。幸运的是,在他家附近的桥上找到了一脸疲惫却仍然不想回家的他,旁边还站着另一个人(后来才知道那个人已被其他学校开除,已经不读书了)。小马妈妈在家一脸焦急,一见面就劈头盖脸一顿打,我想拦都拦不住。小马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要打要骂随你们,好像打的不是他,对我的询问也是置若罔闻。在问了另一个人后才知道,他们昨晚打游戏到凌晨,因为没钱玩通宵就在田里过了一夜。
, http://www.100md.com
事后我和小马妈进行了沟通,知道小马是单亲,爸爸在外面有了女人不再管他,母亲为了生计一直把他寄放在亲戚家,今年才带到身边,但绣花厂的工作三班倒,一天都见不上面,平时见了也没有太多交流。
其实像小马这样的学生班上不少,只是情况没那么严重而已。于是,我决定开始拆墙行动。
1.拆师生之间的墙
小马爱打游戏那就打呗,想走近他就投其所好。我总在课余时间有意无意地坐他旁边,和他交流游戏心得。一开始,他还是像杯冰水,杵在那里任我“自言自语”,但慢慢地他也跟我说上一两句。一个月下来他已经对答如流了,还把游戏攻略、武器装备给我介绍了遍。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为他做了一份“德育导师手册”,每天总是设计个话题和他聊,从学习到生活处处关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完全能感受到我的善意,那堵隔阂墙也就消失于无形了,现在我们是师生也是朋友。现在的小马虽然成绩还不是最优秀的,但至少已经是一个好学生了。, http://www.100md.com(李秀霞?陈琼)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涌入了城镇的各个角落,相伴而来的是他们的子女随之也进入各方面条件均比原来好许多的各个学校。新民小学就是其中一所民工小学。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居无定所,有的学生已辗转几个学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导致他们缺乏归属感,合作意识薄弱,交流意识淡化。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大部分学生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他们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休克”。
我在这所民工小学工作了五年,期间碰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学生,也一直在努力探究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让这些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小鸟快乐成长。
一、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 百拇医药
应该说,形成自卑、放任、倔强、敏感、易走极端等个性特征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由于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或缺乏沟通等引起。剖析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外在环境的歧视
本地人往往容易因为其自身优越感歧视外地民工子女,“外地人”这一个陈述性词语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赋予了色彩。在本地人的潜意识里,只要是坏的事情总是外地学生干的,似乎他们生来就是问题孩子,这让我想到美国的印第安人,仅仅因为地域就被打上了烙印。
【镜头一】
放学时间,学校前面的那条路显得特别忙碌。一位老太太骑着三轮车接了孩子往家里赶。因为交通意识的薄弱,她把三轮车骑在马路中间,挡注了后面的桥车。“你找死啊!”车内钻出个脑袋大骂:“外地人,脑子真有点搞不清!”老太太回头看了看,默默地骑到马路边上,车上的孩子也默不作声,而私家车上也坐着一个孩子。
, 百拇医药
【镜头二】
学校附近超市的钱被人偷了,店家二话不说噌噌跑到学校要求领导配合查人。这家超市的周边有两所小学,唯一的区别是:一所是本地人的实验小学,一所是民工小学。
“外地孩子没教养,什么都干得出来!”
“可不是嘛!肯定就是民工小学的这批人偷的。”
“他们真是害人的主,我儿子本来很乖的,自从旁边搬来一户外地人,孩子都被带坏了!”……
本地人对外地民工及其子女的闲言碎语和另眼相看加剧了本已排斥和对立的情绪,使民工子女很难融合到这里的生活中来。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物质差异,必胜客、肯德基对本地孩子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对外地孩子来说却是“童话”,孩子很容易去比较进而产生自卑并感到悲观失望,产生敌视、反叛等心理也就不难理解。
, 百拇医药
(二)家庭环境的熏陶
从经济条件来说,民工小学的学生家长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基层,从事建筑、绣花、收废品、卖早餐等工作,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去顾及孩子学习。就拿我们班小李来说,妈妈是绣花厂工人,每次妈妈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他去上学,妈妈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他说不上几句话,更别说是指导学习了;爸爸跟着工地走,一年都聚不了几次。小李开学初到现在几乎不做作业,上课睡觉下课生龙活虎。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会想学习吗?
民工家长由于生活的重压、工作的不容易,回家后常把积压的情绪加诸孩子身上,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有的父母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打牌、说粗话等),这也导致孩子无心学习,迷恋游戏。
二、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应对策略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消除民工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还应立足于心理策略。
, 百拇医药
(一)替孩子拆除社交隔离墙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在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是否能安全度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父母、同伴、同事、配偶的关系。民工小学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刚来的时候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一口浓浓的家乡口音让他们难以启齿。他们渴望拥有朋友,渴望交往,却又害怕交往。在担任班主任的这几年里,我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做一个“拆除违章建筑”的城管,把挡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墙推倒拆除。
小马,安徽人,上学期刚转学过来的。因为是新生,我自然对他多关注了点。小马很安静,安静得几乎有些冷漠。上课老是低着个头,每次喊他回答问题,不管简单的还是难的,他一律沉默以对。上学期某天,因早自习的时候不见小马,打电话联系父母无果,我只好带了学生去他家寻找。幸运的是,在他家附近的桥上找到了一脸疲惫却仍然不想回家的他,旁边还站着另一个人(后来才知道那个人已被其他学校开除,已经不读书了)。小马妈妈在家一脸焦急,一见面就劈头盖脸一顿打,我想拦都拦不住。小马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要打要骂随你们,好像打的不是他,对我的询问也是置若罔闻。在问了另一个人后才知道,他们昨晚打游戏到凌晨,因为没钱玩通宵就在田里过了一夜。
, http://www.100md.com
事后我和小马妈进行了沟通,知道小马是单亲,爸爸在外面有了女人不再管他,母亲为了生计一直把他寄放在亲戚家,今年才带到身边,但绣花厂的工作三班倒,一天都见不上面,平时见了也没有太多交流。
其实像小马这样的学生班上不少,只是情况没那么严重而已。于是,我决定开始拆墙行动。
1.拆师生之间的墙
小马爱打游戏那就打呗,想走近他就投其所好。我总在课余时间有意无意地坐他旁边,和他交流游戏心得。一开始,他还是像杯冰水,杵在那里任我“自言自语”,但慢慢地他也跟我说上一两句。一个月下来他已经对答如流了,还把游戏攻略、武器装备给我介绍了遍。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为他做了一份“德育导师手册”,每天总是设计个话题和他聊,从学习到生活处处关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完全能感受到我的善意,那堵隔阂墙也就消失于无形了,现在我们是师生也是朋友。现在的小马虽然成绩还不是最优秀的,但至少已经是一个好学生了。, http://www.100md.com(李秀霞?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