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
〔关键词〕独处;人际交往;家教
上一年级的儿子有了新的变化:我的家在郊区的大学校园里,儿子在市区上学,为了上学每天往返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我担心儿子太累,于是和他商量着到学校附近去租房子住。没想到,儿子非常不同意,反问我:“妈妈,你想到那么吵闹的地方去住吗?”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周末儿子做完作业,有些时候更喜欢在家里玩而不是到楼下找小朋友玩。我曾经劝他出去玩,但是没想到儿子却说:“妈妈,这会儿我就想自己玩,不想找小朋友。”
儿子一向是个很活泼的孩子,记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下午都在广场和小朋友疯玩到很晚;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儿子都非常热情,也很乐于和他们交往;每次出去玩,儿子能很快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但是现在,儿子有时好像更喜欢安静了,难道是孩子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于是我开始认真地观察儿子的行为。我发现:在班里,和儿子一起玩的小朋友很多,而且他在班里也非常受欢迎;虽然儿子现在和以前的小朋友放学时间不一致,但是只要他们遇到一起,还是一如既往地疯玩;儿子跟周末一起学美术的小朋友相处得也很融洽。如此看来,儿子不应该是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可是前面所述现象又该怎么解释呢?
, http://www.100md.com
上述案例中,孩子日常的人际交往没有明显的障碍,只是孩子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另一种现象即独处现象。在现代教育情境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被视为人格是否成熟的标准,而且被视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家长往往强调人际交往对儿童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状态即独处。
一、独处的概念
哲学家劳森提出,独处是个体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分离,个体没有与他人进行信息或情感的交流的状态,即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与外界不存在任何关系的状态。研究独处哲学的大师菲利普·科克将独处界定为“那是一种持续若干时间、没有别人涉入的意识状态。”“孤身一人、具有反省性的心态,拥有自由、拥有宁静、拥有特殊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虽然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种事实:即人并非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与他人的交互关系中,人在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独处的需要。
二、儿童独处能力的培养
, 百拇医药
1.正确认识儿童的独处需要
独处与人际孤独都表现为一个人的状态,因此家长容易把独处与人际孤独相混淆。要培养儿童的独处能力,家长首先应对独处、人际孤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人际孤独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带来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际孤独是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障碍。但是,独处并不等于人际交往障碍。马斯洛在论述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时对独处有过描述:自我实现者独处而不感到孤独,他们不管是与别人一起还是个人独处都感觉放松和惬意。因为他们已满足了自己爱与归属的需要,所以他们无需刻意让别人陪伴,他们在独处中找到乐趣。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人际孤独,它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独处是通过内在整合以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过程。适当的独处对儿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满足儿童的独处需要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适度的独处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卡尔顿大学的罗伯特·克普兰在对儿童的独处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孩子在独自玩耍时展现的才能,要远远超过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的才能。”
, 百拇医药
儿童需要独处时刻来满足自己的幻想;青少年需要独处时刻沉淀、静默、自我放逐;成年人需要独处时刻来思考人际世界的压力;老年人更需要独处时刻来统整人生旅程。 “那些有规律地花掉清醒时的 20% 到 40% 的时间用来独处的青少年,比那些从不独处的青少年要适应得更好”。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独处在帮助儿童调节情绪、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缓解压力、提高认知能力、创造力的发挥、社会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独处并不是人际交往障碍,独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有益的需要。当儿童表现出独处的需要时,家长应积极提供条件满足儿童的需要,如给儿童提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为儿童创造相对安静、安全的环境,给儿童提供感兴趣的玩具、书籍等。
3.培养儿童的独处道德
人并非时时刻刻都与他人发生交互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社会的发展,儿童越来越多地进入网络世界。网络为儿童和每一个公民提供了一个自由世界,网络社会的自主性、匿名性、开放性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独处的空间,独处逐渐成为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未来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开放、自由的网络社会一方面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另一方面儿童也可能从中受到黄色、暴力、迷信甚至反社会等不良信息的腐蚀。因此,成年人要保证儿童健康发展,就必须注意自省、慎独方法的引导,并培养儿童的独处道德。所谓独处道德是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是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在独处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要培养儿童的独处道德,就是要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会自我教育,即使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能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行为。
, 百拇医药
4.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
莫里森认为独处能使受到挫伤的心灵得到治疗,个体借此观察环境、看清问题、认知自我,进而达到提高自我效能的目的。因此独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独处进行自我反思。陶渊明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要培养儿童的独处能力,家长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孩子自我反省。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的自我修身方法,《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复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家长应每天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并帮孩子分析如何避免失误,从而培养孩子有目的地调节、控制,以达到理想自我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儿童的反思能力,家长还应通过如“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优点”“两面人”“自我契约”以及归因训练等专门训练,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控制。
5.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
, 百拇医药
英国首相迪斯雷利说:“财富的增长和闲暇的增多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要素。”儿童不仅在学生时代拥有许多闲暇时间,而且将来也必须面对如何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生活事实。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独处的机会。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儿童在独处时如能沉浸于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则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如果沉浸于暴力、黄色甚至反社会等消极的内容中,则会有害于儿童的发展。正如美国闲暇教育专家J·曼蒂所说:“无能力处理好闲暇是造成酗酒、吸毒、自杀以及其他种种变态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为发挥独处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家长应积极培养儿童有益的兴趣如读书、画画、弹琴、运动等,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占领儿童独处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促进儿童的积极发展。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淄博,25513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王燕红)
上一年级的儿子有了新的变化:我的家在郊区的大学校园里,儿子在市区上学,为了上学每天往返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我担心儿子太累,于是和他商量着到学校附近去租房子住。没想到,儿子非常不同意,反问我:“妈妈,你想到那么吵闹的地方去住吗?”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周末儿子做完作业,有些时候更喜欢在家里玩而不是到楼下找小朋友玩。我曾经劝他出去玩,但是没想到儿子却说:“妈妈,这会儿我就想自己玩,不想找小朋友。”
儿子一向是个很活泼的孩子,记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下午都在广场和小朋友疯玩到很晚;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儿子都非常热情,也很乐于和他们交往;每次出去玩,儿子能很快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但是现在,儿子有时好像更喜欢安静了,难道是孩子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于是我开始认真地观察儿子的行为。我发现:在班里,和儿子一起玩的小朋友很多,而且他在班里也非常受欢迎;虽然儿子现在和以前的小朋友放学时间不一致,但是只要他们遇到一起,还是一如既往地疯玩;儿子跟周末一起学美术的小朋友相处得也很融洽。如此看来,儿子不应该是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可是前面所述现象又该怎么解释呢?
, http://www.100md.com
上述案例中,孩子日常的人际交往没有明显的障碍,只是孩子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另一种现象即独处现象。在现代教育情境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被视为人格是否成熟的标准,而且被视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家长往往强调人际交往对儿童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状态即独处。
一、独处的概念
哲学家劳森提出,独处是个体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分离,个体没有与他人进行信息或情感的交流的状态,即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与外界不存在任何关系的状态。研究独处哲学的大师菲利普·科克将独处界定为“那是一种持续若干时间、没有别人涉入的意识状态。”“孤身一人、具有反省性的心态,拥有自由、拥有宁静、拥有特殊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虽然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种事实:即人并非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与他人的交互关系中,人在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独处的需要。
二、儿童独处能力的培养
, 百拇医药
1.正确认识儿童的独处需要
独处与人际孤独都表现为一个人的状态,因此家长容易把独处与人际孤独相混淆。要培养儿童的独处能力,家长首先应对独处、人际孤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人际孤独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带来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际孤独是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障碍。但是,独处并不等于人际交往障碍。马斯洛在论述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时对独处有过描述:自我实现者独处而不感到孤独,他们不管是与别人一起还是个人独处都感觉放松和惬意。因为他们已满足了自己爱与归属的需要,所以他们无需刻意让别人陪伴,他们在独处中找到乐趣。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人际孤独,它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独处是通过内在整合以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过程。适当的独处对儿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满足儿童的独处需要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适度的独处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卡尔顿大学的罗伯特·克普兰在对儿童的独处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孩子在独自玩耍时展现的才能,要远远超过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的才能。”
, 百拇医药
儿童需要独处时刻来满足自己的幻想;青少年需要独处时刻沉淀、静默、自我放逐;成年人需要独处时刻来思考人际世界的压力;老年人更需要独处时刻来统整人生旅程。 “那些有规律地花掉清醒时的 20% 到 40% 的时间用来独处的青少年,比那些从不独处的青少年要适应得更好”。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独处在帮助儿童调节情绪、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缓解压力、提高认知能力、创造力的发挥、社会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独处并不是人际交往障碍,独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有益的需要。当儿童表现出独处的需要时,家长应积极提供条件满足儿童的需要,如给儿童提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为儿童创造相对安静、安全的环境,给儿童提供感兴趣的玩具、书籍等。
3.培养儿童的独处道德
人并非时时刻刻都与他人发生交互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社会的发展,儿童越来越多地进入网络世界。网络为儿童和每一个公民提供了一个自由世界,网络社会的自主性、匿名性、开放性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独处的空间,独处逐渐成为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未来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开放、自由的网络社会一方面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另一方面儿童也可能从中受到黄色、暴力、迷信甚至反社会等不良信息的腐蚀。因此,成年人要保证儿童健康发展,就必须注意自省、慎独方法的引导,并培养儿童的独处道德。所谓独处道德是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是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在独处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要培养儿童的独处道德,就是要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会自我教育,即使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能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行为。
, 百拇医药
4.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
莫里森认为独处能使受到挫伤的心灵得到治疗,个体借此观察环境、看清问题、认知自我,进而达到提高自我效能的目的。因此独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独处进行自我反思。陶渊明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要培养儿童的独处能力,家长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孩子自我反省。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的自我修身方法,《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复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家长应每天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并帮孩子分析如何避免失误,从而培养孩子有目的地调节、控制,以达到理想自我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儿童的反思能力,家长还应通过如“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优点”“两面人”“自我契约”以及归因训练等专门训练,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控制。
5.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
, 百拇医药
英国首相迪斯雷利说:“财富的增长和闲暇的增多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要素。”儿童不仅在学生时代拥有许多闲暇时间,而且将来也必须面对如何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生活事实。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独处的机会。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儿童在独处时如能沉浸于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则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如果沉浸于暴力、黄色甚至反社会等消极的内容中,则会有害于儿童的发展。正如美国闲暇教育专家J·曼蒂所说:“无能力处理好闲暇是造成酗酒、吸毒、自杀以及其他种种变态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为发挥独处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家长应积极培养儿童有益的兴趣如读书、画画、弹琴、运动等,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占领儿童独处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促进儿童的积极发展。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淄博,25513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王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