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19274
心理应激理论在高中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实践运用(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7期
     〔关键词〕心理应激;中学生;心理咨询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高中阶段是一个十分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迅速发展成熟,从外形上看逐步接近成人,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这种不平衡性一方面为其个性、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们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在这样一个分裂、不可调和的动荡时期,高中生们又要面对人生意义的转折点——高考,这使得他们原本并不完全成熟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疏导,往往会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诱因。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强迫、敌对、偏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由于不堪心理的重负而选择了轻生的道路。因此,关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每一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运用心理应激理论对学生进行调整、干预训练,可以有效维护和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 百拇医药
    一、心理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介绍

    心理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外界环境变化对个体自身产生的威胁或挑战,并不直接导致个体采取措施,而是通过个体对觉察到的应激源(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以及个体一直以来的应对策略倾向这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个体的应激反应(如图1所示)。

    (一)应激源

    应激源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包括生物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对于中学生而言,应激源主要包括:生物性的,如躯体创伤或疾病、睡眠障碍;心理性的,如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社会性的,如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家庭长期冲突、地震、车祸等。

    (二)认知评价
, 百拇医药
    著名的心理学家Epictetus说过:“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认知评价是对事件的全部认识过程,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认知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评价阶段:个体对应激源的性质和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作出判断;次级评价阶段:指个体对应激情境的危害性作出肯定识别之后,评估和选择对威胁事件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

    (三)应付

    应付或应对(coping)是指个体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时,需要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行为策略,经过努力、行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来消除或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应对方式主要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六种。

    每个人的应对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组合。(1)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此类型的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趋于稳定和成熟的人格特征。(2)退避——自责,不成熟型。这一类型的个体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的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3)合理化——混合型。这种类型反映出个体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
, 百拇医药
    (四)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其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应激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1)情绪性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2)行为性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改变自我、改变应激源。(3)认知性反应:典型表现是灾难化,主要表现为过度强调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如:考试焦虑。(4)综合性反应: 崩溃,一种心身耗竭状态;创伤后应激障碍,指在强烈的应激经历之后,过一段时间再发生的应激综合征。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社会性压力源引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高三学生周某,女,非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第二。父母均为农民,在外务工。2011年春天,姐姐自杀。2011年10月由同学陪伴前来咨询(距姐姐自杀事件已有几个月)。周某主诉:最近上课总是听不进去,老是喜欢分神,喜欢联想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疲劳感,做事情提不起精神。虽然自从姐姐自杀后,父母一改往日对她学业要求较高的态度,不再给她施加压力。但是,她仍然很担心自己考不好,会让父母伤心,于是前来咨询,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能够更好地听课,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 百拇医药
    【案例分析】

    (一)应激源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亲人自杀和 高考。这两个压力事件虽然同属于社会性压力源,但是亲人自杀属于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是一次性的、突发性的,而且强度较大,而高考则是一种持续的弥散性压力。

    (二)来访者的心理中介机制

    1.来访者的认知评价过程

    评估压力的性质及压力对自己的利弊:一方面,姐姐去世,来访者同家人都很悲伤,与此同时来访者由原来的排行老二变成了如今的老大,自然成为了父母今后的希望和未来关注的焦点,压力突然增大;另一方面,升入高三,高考一天天逼近,学业压力逐渐增大。

    评估自己的实力,确定自己能否战胜压力,确定对待压力的方式。来访者原有的学业水平一般,在现有条件下,显然无法满足家庭及她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来访者希望通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不让父母失望,尽量减轻他们的丧女之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来访者启动了退缩、逃避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为意识无法自我控制,被潜意识支配(即明明很想好好学习,但是行为上却控制不住自己)。

    2.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状况

    来自家庭方面:父母均在外地务工,同时父母也沉浸在丧女之痛中,加上父母文化水平低,故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持较少。, 百拇医药(周杨 周策 王标)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