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8期
编号:13118937
探寻古诗中的教育原理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8期
     〔关键词〕古诗;教育原理;哲学

    中国古代诗词大都形神兼具,文质彬彬,艺术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给人一种教育美学上的享受与教育哲学上的启示。

    一、教育的 “取法乎上”的原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唐)虞世南

    诗人笔下的蝉,成为诗人自己人格精神的化身。蝉能鸣声远播,主要不是“秋风”的外力所致,而是自己“居高”的环境使然。居高才能致远,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的内在要求。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倘若对学生欲求得“中”的行为效果,起码得有“上”的认知要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渐退守成一种不做恶人的“底线教育”,甚至还大张旗鼓地推出“底线教育”的课题研究,我以为这实在是时代与教育的双重悲哀。一旦“取法乎中”,必然得乎其下,更何况“底线教育”摆出一副“取法乎下”的态势,那岂不要得乎无?所以,相比“底线教育”,笔者更欣赏有些学校进行的绅士淑女教育。求仁未必得仁,但努力追求“君子之道”,至少会离“仁”更近一点,离“恶”更远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绅士淑女教育是一种引领向上的加法式教育思维,而底线教育则是一种退守保底的减法式教育思维,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 http://www.100md.com
    二、教育的情境无痕原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微醺飘然而忘乎形骸的诗人,在东篱之下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悠然”相会——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这幅东篱采菊、南山入目的美好画卷,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悠然”的是一种过程,妙在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所“见”则是一种结果,妙在南山非刻意守望,而是无意偶得。这种无意偶得的人生佳景,恰如无意偶得的人生理趣,体现出教育的情境无痕原则。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道德训斥与心灵折磨,而是以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德行。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教育活动需要一种“悠然见南山”式的无痕教育情境——基于学生立场又不被学生轻易发现,让学生浸润其中,乐此忘返,久而乃化。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的“行知”文化建设。该校巧用节令,开展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校园主题月”活动,如元宵灯谜会、二月风筝节、三月感恩节、清明寄哀思、端午中华情、校园艺术节……这些应时令而生的常态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精神在自由玩乐中获得无痕生长。
, http://www.100md.com
    三、教育的螺旋上升原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展现了山水佳境的探寻艰难与发现之喜。这样一个喜忧交织、久觅终得的过程,恰是教育“螺旋上升”的复杂过程的生动写照。对个性复杂的教育对象的教育过程,大多要历经几番“恨铁不成钢”的苦恼,很少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幸运。许多时候,我们都长期徘徊在王静安《人间词话》所论述的成大业者的一二之境中:一次次满怀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一次次固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寂,对问题学生教育再三,就是难以到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彼岸。

    笔者班上有位学生,头脑也算活络,可从小养成了很坏的学习习惯,上课总不能定神,不到5分钟必然神游天外;倘若精神没有远游,他又总在教师讲到关键处插科打诨,哗众取宠之态让人不胜其烦。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效率,也为了净化课堂氛围,我采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对他进行长效管理:上课每回答好一个问题,奖励1学分;每打击一次,扣除1学分。每周末“结算”一次学分:凡有盈余,老师予以物质奖励(1学分奖1本本子);凡有亏欠,则需为老师擦黑板一周。坚持几周,渐有成效,擦黑板终于转化为周末领奖。可好景不长,不出一个月他又在课上拿出镜子照他开始长痘的脸,于是我忍无可忍将镜子当场没收。一番苦口婆心之后,他又能好上一段,可老毛病仍不时复发,但也终于在我长期“软硬兼施”下渐渐进步。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守望过程,考验着教师的教育耐心,也见证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感动。
, http://www.100md.com
    四、教育的“视角转换”原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宋)苏轼

    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某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他的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了他,并让这个学生去校长室谈话。在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已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奖励给他,因为他很准时,比自己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奖励他,因为老师叫他住手他就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老师。那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羞愧不已,认错不迭,说用砖头砸同学是不对的。陶行知这时掏出第四颗糖,奖励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已经泣不成声。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倘若让暴怒的潮水漫过理性的堤岸——不加调查就粗暴训斥,很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不可收拾。所以,当我们遇到淘气学生犯错时,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把愤怒的时间用于调查分析,用于倾听原委,努力换一种善意的思维,试图去理解学生,去帮助学生,而不是去打击学生,去惩罚学生。

    古代诗词是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许多深沉的感悟、精辟的哲理蕴于字里行间,给今人诸多灵感启迪,于吟哦讽诵之中让我们对其中的教育美学不禁感慨其深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南通,226363)

    编辑/黄才玲 终校/马茜元, 百拇医药(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