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2)
(二)第二次人从树上摘苹果画
第二次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的指导语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请试着看能与第一幅有什么不同”。绘画作品见图2。
第二次的访谈内容如下:
“你觉得这次的绘画作品与上次有什么不同?”
“这次绘画中的人与之前的不一样了。”
“还有呢?”
“这次的棍子能摘到苹果了。”
“请对画中的人进行一定的描述。”
“画中的人还是自己,为了体现与第一次的不同,所以脸朝前面了。”
, http://www.100md.com “如果让你再画一次,你能作怎样的改进?”……(小花想了几十秒,但没想到具体的改进内容。)
“很高兴看到第二幅画相比第一幅有一定的不同,希望在之后的绘画中你能有更多的改进,收获更多的快乐。”
在第二次的绘画中,小花整个过程都一丝不苟。蜡笔颜色的选择、画画的顺序与第一次相同,中间没出现停顿,整个绘画过程比较流畅、完整。从第二幅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与第二次绘画颜色使用基本相同,缺乏足够的创造力。但与第一幅画相比有以下几点改进:第一,人和树的比例比第一次更为协调,空间使用更为合理;第二,木棍可以摘到苹果了,问题解决能力比第一次有一定的提高;第三,第二次绘画作品中的女孩比第一次更为生动、美丽。虽然第二次绘画作品与第一次的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但第二次的变化仍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在之后的咨询中,要努力激发小花的创造力,促进其成长。
(三)第三次人从树上摘苹果画
, 百拇医药
第三次绘画要求小花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一个独特的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绘画作品见图3。
第三次访谈内容如下:
“小花,你认为这次绘画与之前的区别在哪里?”
“这次绘画中人踩了梯子,太阳也与之前的不一样。”
“还有呢?”
“云彩变小了。”
“这次绘画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很放松,很开心。”(小花微微地笑了。)
最后,我们教给小花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 http://www.100md.com
绘画过程进展比较顺利,小花根据指导语一步步完成绘画作品。绘画作品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小花采用了梯子,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太阳也更具有美感,颜色的使用种类也比前两次多且更为合理。不足的是,第三次绘画作品对整个纸张的利用不是很合理,整体偏下,纸张上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应该是一个系列,应从当事人绘画的一系列作品中考察他们的智慧成长、生理成长、知觉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进一步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我们希望通过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可以促进小花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次的人从树上摘苹果画还远远不够,希望这三次的绘画能给读者一定的启发。
布希亚雷利发现大学生人从树上摘苹果画整个过程的趋势表现为:合理颜色的应用;物体表现得更为合理和对称;除了绘画遇到的基本问题,绘画作品还表现出如太阳、草等细节;对人的描述更为现实与真实,对人从树上摘苹果的策略表现也更为实用。我们在观察中小学生人从树上摘苹果画时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 百拇医药
四、实施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的几点建议
(一)在考察绘画作品时,应注重结构
心理学家Kaplan 认为,一个可信的绘画评估的方法是关注绘画的形式与结构,而非绘画的内容等。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事人是如何绘画的以及绘画中物体和人物的结构,而非当事人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要结合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优点
该测验的形式主要是视觉的,咨询师应该结合听觉信息,帮助当事人进行逻辑思维的锻炼。当视觉与听觉信息结合在一起时,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三)从动态中看人从树上摘苹果画
把每一幅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观察整个绘画制作过程,观察当事人绘画作品是怎样变化的,进而了解当事人内心成长的历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可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高。
, 百拇医药
(四)要全面了解当事人的信息
实施人从树上摘苹果画,不仅要了解当事人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还要结合当事人生理和心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中小学生个体及团体“私人订制”辅导方案。
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每位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热爱绘画治疗的工作者,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用。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刘杰瑞 李灵)
第二次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的指导语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请试着看能与第一幅有什么不同”。绘画作品见图2。
第二次的访谈内容如下:
“你觉得这次的绘画作品与上次有什么不同?”
“这次绘画中的人与之前的不一样了。”
“还有呢?”
“这次的棍子能摘到苹果了。”
“请对画中的人进行一定的描述。”
“画中的人还是自己,为了体现与第一次的不同,所以脸朝前面了。”
, http://www.100md.com “如果让你再画一次,你能作怎样的改进?”……(小花想了几十秒,但没想到具体的改进内容。)
“很高兴看到第二幅画相比第一幅有一定的不同,希望在之后的绘画中你能有更多的改进,收获更多的快乐。”
在第二次的绘画中,小花整个过程都一丝不苟。蜡笔颜色的选择、画画的顺序与第一次相同,中间没出现停顿,整个绘画过程比较流畅、完整。从第二幅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与第二次绘画颜色使用基本相同,缺乏足够的创造力。但与第一幅画相比有以下几点改进:第一,人和树的比例比第一次更为协调,空间使用更为合理;第二,木棍可以摘到苹果了,问题解决能力比第一次有一定的提高;第三,第二次绘画作品中的女孩比第一次更为生动、美丽。虽然第二次绘画作品与第一次的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但第二次的变化仍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在之后的咨询中,要努力激发小花的创造力,促进其成长。
(三)第三次人从树上摘苹果画
, 百拇医药
第三次绘画要求小花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一个独特的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绘画作品见图3。
第三次访谈内容如下:
“小花,你认为这次绘画与之前的区别在哪里?”
“这次绘画中人踩了梯子,太阳也与之前的不一样。”
“还有呢?”
“云彩变小了。”
“这次绘画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很放松,很开心。”(小花微微地笑了。)
最后,我们教给小花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 http://www.100md.com
绘画过程进展比较顺利,小花根据指导语一步步完成绘画作品。绘画作品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小花采用了梯子,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太阳也更具有美感,颜色的使用种类也比前两次多且更为合理。不足的是,第三次绘画作品对整个纸张的利用不是很合理,整体偏下,纸张上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应该是一个系列,应从当事人绘画的一系列作品中考察他们的智慧成长、生理成长、知觉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进一步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我们希望通过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可以促进小花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次的人从树上摘苹果画还远远不够,希望这三次的绘画能给读者一定的启发。
布希亚雷利发现大学生人从树上摘苹果画整个过程的趋势表现为:合理颜色的应用;物体表现得更为合理和对称;除了绘画遇到的基本问题,绘画作品还表现出如太阳、草等细节;对人的描述更为现实与真实,对人从树上摘苹果的策略表现也更为实用。我们在观察中小学生人从树上摘苹果画时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 百拇医药
四、实施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的几点建议
(一)在考察绘画作品时,应注重结构
心理学家Kaplan 认为,一个可信的绘画评估的方法是关注绘画的形式与结构,而非绘画的内容等。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事人是如何绘画的以及绘画中物体和人物的结构,而非当事人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要结合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优点
该测验的形式主要是视觉的,咨询师应该结合听觉信息,帮助当事人进行逻辑思维的锻炼。当视觉与听觉信息结合在一起时,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三)从动态中看人从树上摘苹果画
把每一幅人从树上摘苹果画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观察整个绘画制作过程,观察当事人绘画作品是怎样变化的,进而了解当事人内心成长的历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可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高。
, 百拇医药
(四)要全面了解当事人的信息
实施人从树上摘苹果画,不仅要了解当事人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还要结合当事人生理和心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中小学生个体及团体“私人订制”辅导方案。
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每位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热爱绘画治疗的工作者,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从树上摘苹果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用。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刘杰瑞 李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