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1)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师生关系;班主任
一、无效沟通案例呈现
自习课上学生L在用手机玩游戏,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
班主任声色俱厉:“你都高三了,成绩一塌糊涂,还总是用手机玩游戏,把手机给我。”
“我哪有总是玩,才拿出来一会儿。”L说着,死死地拽着手机。
“有什么好狡辩的,把手机给我。”L把手机拽得更紧了。
“不给是吧?那我请你爸爸过来!”
“晚上回家我会把手机交给妈妈。”L退了一步。
“不行,现在就得拿出来。学习这么差又不认真,真是让人操透了心。”班主任说着就去夺L的手机。
, 百拇医药
“说了晚上回家就交给我妈妈,够了吧?”L提高了嗓门。
“你还跟我耍态度是吗?现在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过来。”说着,班主任拿起了手机。
“随便你!”不待班主任拨通电话,L甩下这句话,一溜烟跑了。……
相信此番场景很多班主任都很熟悉。虽然这只是个案片断呈现,不代表长期的教育情绪和行为,但类似与学生交流无力沟通无效的情况在班主任工作中时有发生。案例中的班主任虽说是为了学生好,希望L不玩手机,好好学习,但班主任采取的严厉说教、辛辣嘲讽等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交流沟通,却使他为学生所做的努力,要么显得徒劳无功,要么昙花一现,甚至带来冷漠、隔膜与敌视;更严重的是,班主任内心的宁静经常遭到破坏,导致内在的分裂和不满,久而久之,会形成隐性暴力,给班主任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痛苦与创伤。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控制好情绪,与学生有效沟通、友好交流呢?
, 百拇医药
二、“非暴力沟通”解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沟通”这一沟通新模式,这一模式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理解并运用好这四要素,能帮助我们找到与学生友好交流愉快沟通的金钥匙,有效应对并解决学生问题,在师生之间架起爱与尊重的桥梁,使师生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1.观察——不带评价的观察
不带评价的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观察即准确无误地客观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带任何评价。做到这一点很困难,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都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在进行主观评价、甚至是武断地给学生贴负面标签,特别是在学生的言行没能顺应我们的心意,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时候。案例中的班主任说L“总是玩手机”,这其中“总是”的表达就不是观察而是评论。L不同意,于是他反驳:“我哪有总是玩。”他不同意,是因为班主任说的与事实不符:或许他只玩了这一次或偶尔为之。又如,一个学生上课时趴在课桌上,教师往往开口就是批评或指责:“上课怎么在睡懒觉!这么不认真!”其中“睡懒觉”“不认真”就不是观察,而是评价,这很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我只是在课桌上趴了一会儿而已,哪是在睡懒觉,又哪里不认真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可能加大双方的分歧与矛盾,恶化双边关系。而如果教师陈述客观的观察:“我看到你上课时在课桌上趴了一会儿,是不是有哪里不舒服?”学生的反应就会很不一样。
, 百拇医药
2.感受——善于表达感受
一事当前,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内心所想之后向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并体会学生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可以预防冲突的产生或帮助解决问题,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而一般人在难过伤心或是愤怒的时候,往往疏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主动或被动忽略(压抑)自己的感受,一味寻找自己或他人的不是,从而深深自责或指责他人,结果不被他人理解或不能理解他人,当然也就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当学生对你说:“老师,您 太自私了。”如果你回应:“你才自私呢”,或自责“我怎么又自私自利呢”,就不是在表达感受。善于表达感受的回应是:“你这样说,我有点难过,因为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表达,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班主任言行背后的深意,进而理解和支持班主任。案例中如果教师深入理解一个成绩不佳的孩子玩手机却被教师发现的感受,也许事情并不会闹得这么复杂。
3.需要——明确说出需要
感受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的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更要告知学生伤心难过的感受出于内心何种需要。如果我们把自己伤心难过的感受归因于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相应的没有满足的需要时,我们就会深深自责或指责他人。自责只会引起自我愧疚和后悔,指责他人则会导致申辩与反击,都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如:对上课迟到的学生,如果直接批评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学生则可能进行申辩和反击,而不是理解与合作。如果班主任说:“看到你迟到,老师有点遗憾,因为你的迟到会耽误你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别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下次能按时到。”相信学生能够理解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 http://www.100md.com
4.请求——提出具体请求
提出请求,并且要清楚、具体地告诉学生你希望他做什么。如果请求不具体,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满足你的需要,甚至可能误解你的真实意图。比如“请你尊重我”这一抽象表达就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我怎么不尊重你了?”而如果表达为“请你和颜悦色地跟我说话”,学生就明白教师所说的尊重就是和颜悦色。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提出请求时,学生可能不予反馈,甚至拒绝我们的请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尊重学生,更加用心地倾听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体会学生为什么无法接受,而不是批评、指责或内疚。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体会L的需要和请求,也没有提出自己的具体请求,因而事情就走向期待的反面。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借助“四要素”,既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当然,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运用之妙在于整体联动,反复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当我们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心领神会时,就能达到与学生友好沟通、和谐相处的新境界。, 百拇医药(陈立军)
一、无效沟通案例呈现
自习课上学生L在用手机玩游戏,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
班主任声色俱厉:“你都高三了,成绩一塌糊涂,还总是用手机玩游戏,把手机给我。”
“我哪有总是玩,才拿出来一会儿。”L说着,死死地拽着手机。
“有什么好狡辩的,把手机给我。”L把手机拽得更紧了。
“不给是吧?那我请你爸爸过来!”
“晚上回家我会把手机交给妈妈。”L退了一步。
“不行,现在就得拿出来。学习这么差又不认真,真是让人操透了心。”班主任说着就去夺L的手机。
, 百拇医药
“说了晚上回家就交给我妈妈,够了吧?”L提高了嗓门。
“你还跟我耍态度是吗?现在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过来。”说着,班主任拿起了手机。
“随便你!”不待班主任拨通电话,L甩下这句话,一溜烟跑了。……
相信此番场景很多班主任都很熟悉。虽然这只是个案片断呈现,不代表长期的教育情绪和行为,但类似与学生交流无力沟通无效的情况在班主任工作中时有发生。案例中的班主任虽说是为了学生好,希望L不玩手机,好好学习,但班主任采取的严厉说教、辛辣嘲讽等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交流沟通,却使他为学生所做的努力,要么显得徒劳无功,要么昙花一现,甚至带来冷漠、隔膜与敌视;更严重的是,班主任内心的宁静经常遭到破坏,导致内在的分裂和不满,久而久之,会形成隐性暴力,给班主任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痛苦与创伤。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控制好情绪,与学生有效沟通、友好交流呢?
, 百拇医药
二、“非暴力沟通”解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沟通”这一沟通新模式,这一模式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理解并运用好这四要素,能帮助我们找到与学生友好交流愉快沟通的金钥匙,有效应对并解决学生问题,在师生之间架起爱与尊重的桥梁,使师生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1.观察——不带评价的观察
不带评价的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观察即准确无误地客观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带任何评价。做到这一点很困难,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都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在进行主观评价、甚至是武断地给学生贴负面标签,特别是在学生的言行没能顺应我们的心意,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时候。案例中的班主任说L“总是玩手机”,这其中“总是”的表达就不是观察而是评论。L不同意,于是他反驳:“我哪有总是玩。”他不同意,是因为班主任说的与事实不符:或许他只玩了这一次或偶尔为之。又如,一个学生上课时趴在课桌上,教师往往开口就是批评或指责:“上课怎么在睡懒觉!这么不认真!”其中“睡懒觉”“不认真”就不是观察,而是评价,这很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我只是在课桌上趴了一会儿而已,哪是在睡懒觉,又哪里不认真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可能加大双方的分歧与矛盾,恶化双边关系。而如果教师陈述客观的观察:“我看到你上课时在课桌上趴了一会儿,是不是有哪里不舒服?”学生的反应就会很不一样。
, 百拇医药
2.感受——善于表达感受
一事当前,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内心所想之后向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并体会学生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可以预防冲突的产生或帮助解决问题,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而一般人在难过伤心或是愤怒的时候,往往疏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主动或被动忽略(压抑)自己的感受,一味寻找自己或他人的不是,从而深深自责或指责他人,结果不被他人理解或不能理解他人,当然也就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当学生对你说:“老师,您 太自私了。”如果你回应:“你才自私呢”,或自责“我怎么又自私自利呢”,就不是在表达感受。善于表达感受的回应是:“你这样说,我有点难过,因为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表达,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班主任言行背后的深意,进而理解和支持班主任。案例中如果教师深入理解一个成绩不佳的孩子玩手机却被教师发现的感受,也许事情并不会闹得这么复杂。
3.需要——明确说出需要
感受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的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更要告知学生伤心难过的感受出于内心何种需要。如果我们把自己伤心难过的感受归因于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相应的没有满足的需要时,我们就会深深自责或指责他人。自责只会引起自我愧疚和后悔,指责他人则会导致申辩与反击,都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如:对上课迟到的学生,如果直接批评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学生则可能进行申辩和反击,而不是理解与合作。如果班主任说:“看到你迟到,老师有点遗憾,因为你的迟到会耽误你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别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下次能按时到。”相信学生能够理解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 http://www.100md.com
4.请求——提出具体请求
提出请求,并且要清楚、具体地告诉学生你希望他做什么。如果请求不具体,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满足你的需要,甚至可能误解你的真实意图。比如“请你尊重我”这一抽象表达就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我怎么不尊重你了?”而如果表达为“请你和颜悦色地跟我说话”,学生就明白教师所说的尊重就是和颜悦色。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提出请求时,学生可能不予反馈,甚至拒绝我们的请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尊重学生,更加用心地倾听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体会学生为什么无法接受,而不是批评、指责或内疚。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体会L的需要和请求,也没有提出自己的具体请求,因而事情就走向期待的反面。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借助“四要素”,既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当然,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运用之妙在于整体联动,反复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当我们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心领神会时,就能达到与学生友好沟通、和谐相处的新境界。, 百拇医药(陈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