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及对策研究(2)
2.中职生的犬儒主义特征明显
犬儒主义特征是个体发展起的对于人性的一种哲学观,即个体的一种普遍的态度,其特征是挫败感和幻灭感,以及对于他人、群体、规则、社会习俗和制度的不信任和不在乎。如果个体具有犬儒主义的特征,就会推动道德脱离机制发生效用。因为高犬儒主义的个体对于他人有着根本性的不信任,因此他们更可能质疑他人的动机。再者,高犬儒主义的个体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因而也更可能将责任转移给他人。例如,有的中职生对家长和老师极其不信任,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
3.中职生的内部控制点倾向较低
个体的控制点倾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倾向,影响其如何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个体的控制点倾向存在着差异,外部控制点倾向高的学生相信他们对于生活的结果具有个人控制力,而内部控制点倾向较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与这些行为的结果是无关的,较容易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而更有可能将非道德行为的责任转移或者扩散给他人,从而出现道德脱离现象。例如,有的中职生发生打架行为时,往往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客观因素。
, http://www.100md.com
四、干预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的对策
如上所述,中职生存在明显的道德脱离现象。作为中职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从学生的个体内在因素出发,探讨干预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中职生的共情能力
作为教师,必须将学生对自身感受的关注引向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尊重,这是道德情感培养的切入点。通过体验式活动,不断地实现道德接受主客体的双向建构,丰富道德接受主体的情绪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直接反映了道德教育内容及其过程对学生的主观意义,并进而决定了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态度。因此,在道德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只有当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认知对象具有了主观意义,并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认知才能把道德内容带进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理解价值,而且体验价值,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意志努力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是通过情感发挥作用的。情感体验与学生意愿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对道德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总是受到相应情感体验的“折射”。当学生通过切身情感体验感受到相关道德教育内容对自己的积极意义时,会直接提高自我投入的意愿和投入程度。同时,在道德实践中,意志努力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调节、控制也是通过情感而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积极情感的参与和支撑,学生的意志努力就会在行动中变得乏味,道德行为的调控自然也难以长久维持。同样,当学生对所从事的道德活动抱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则会以不懈的意志努力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
, 百拇医药
(二)降低中职生的犬儒主义特性
个体的行为导向机制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依赖于外部环境力量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相对独立于外在环境的自我引导。因此,中职生的道德脱离行为,不仅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个体自身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Hall曾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疾风怒涛时期”。如果中职生对他人、群体、制度等社会环境缺乏信任,而且自我价值感低,就容易出现犬儒主义的心理。中职生既处于由少年到成人的过渡过程中,又面临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他们要在中职期间完成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这使他们的社会信任和自我价值感问题变得更加迫切,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中职生的社会信任感和自我价值感来降低他们的犬儒主义特征。第一,要提高中职生的道德修养,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首要条件,“遵道而贵德”应成为每个中职生基本的行为底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职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度。第二,在心理层面上,要提高中职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只有对社会产生了归属感,对他人有适度的依赖感,才能真正地提高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度。第三,从中职生所处的环境看,要提高其社会信任感,就要防御与抵制不良思想,净化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信心。
, http://www.100md.com
(三)调节中职生的控制点倾向
个体的控制点倾向分为内部控制倾向和外部控制倾向。内部控制倾向与道德脱离呈负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倾向强的个体不容易发生道德脱离行为。他们认为一切的行为结果都与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不易将责任转移或扩散。而外部控制倾向与道德脱离呈正相关,即外部控制点倾向强的个体发生道德脱离现象的可能性较高。他们认为一切行为结果与自己的行为不存在联系,而是与自我控制之外的外界力量相关,如机会、命运以及事件的权力人物等。他们会把行为的恶性结果责任转移或扩散给这些外界因素,将自己置身事外而不会感到自责和愧疚。
要有效地干预中职生的道德脱离现象,就必须调节个体的控制点倾向。一方面,要增强其内部控制点倾向,提高中职生的责任心,引导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控制责任转移和扩散。另一方面,要减低中职生的外部控制点倾向,帮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必然附带一定的责任而且不可逃脱,行为责任不一定全部来自外界力量,必须正视自身的非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结果,不逃避由此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中职生,从而杜绝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潘清泉,周宗奎.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5]李洁贞.广州市中职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6]刘美红.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6).
(作者单位: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州,5100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林金辉?黄丽旋)
犬儒主义特征是个体发展起的对于人性的一种哲学观,即个体的一种普遍的态度,其特征是挫败感和幻灭感,以及对于他人、群体、规则、社会习俗和制度的不信任和不在乎。如果个体具有犬儒主义的特征,就会推动道德脱离机制发生效用。因为高犬儒主义的个体对于他人有着根本性的不信任,因此他们更可能质疑他人的动机。再者,高犬儒主义的个体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因而也更可能将责任转移给他人。例如,有的中职生对家长和老师极其不信任,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
3.中职生的内部控制点倾向较低
个体的控制点倾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倾向,影响其如何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个体的控制点倾向存在着差异,外部控制点倾向高的学生相信他们对于生活的结果具有个人控制力,而内部控制点倾向较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与这些行为的结果是无关的,较容易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而更有可能将非道德行为的责任转移或者扩散给他人,从而出现道德脱离现象。例如,有的中职生发生打架行为时,往往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客观因素。
, http://www.100md.com
四、干预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的对策
如上所述,中职生存在明显的道德脱离现象。作为中职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从学生的个体内在因素出发,探讨干预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中职生的共情能力
作为教师,必须将学生对自身感受的关注引向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尊重,这是道德情感培养的切入点。通过体验式活动,不断地实现道德接受主客体的双向建构,丰富道德接受主体的情绪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直接反映了道德教育内容及其过程对学生的主观意义,并进而决定了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态度。因此,在道德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只有当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认知对象具有了主观意义,并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认知才能把道德内容带进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理解价值,而且体验价值,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意志努力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是通过情感发挥作用的。情感体验与学生意愿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对道德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总是受到相应情感体验的“折射”。当学生通过切身情感体验感受到相关道德教育内容对自己的积极意义时,会直接提高自我投入的意愿和投入程度。同时,在道德实践中,意志努力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调节、控制也是通过情感而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积极情感的参与和支撑,学生的意志努力就会在行动中变得乏味,道德行为的调控自然也难以长久维持。同样,当学生对所从事的道德活动抱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则会以不懈的意志努力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
, 百拇医药
(二)降低中职生的犬儒主义特性
个体的行为导向机制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依赖于外部环境力量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相对独立于外在环境的自我引导。因此,中职生的道德脱离行为,不仅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个体自身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Hall曾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疾风怒涛时期”。如果中职生对他人、群体、制度等社会环境缺乏信任,而且自我价值感低,就容易出现犬儒主义的心理。中职生既处于由少年到成人的过渡过程中,又面临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他们要在中职期间完成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这使他们的社会信任和自我价值感问题变得更加迫切,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中职生的社会信任感和自我价值感来降低他们的犬儒主义特征。第一,要提高中职生的道德修养,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首要条件,“遵道而贵德”应成为每个中职生基本的行为底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职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度。第二,在心理层面上,要提高中职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只有对社会产生了归属感,对他人有适度的依赖感,才能真正地提高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度。第三,从中职生所处的环境看,要提高其社会信任感,就要防御与抵制不良思想,净化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信心。
, http://www.100md.com
(三)调节中职生的控制点倾向
个体的控制点倾向分为内部控制倾向和外部控制倾向。内部控制倾向与道德脱离呈负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倾向强的个体不容易发生道德脱离行为。他们认为一切的行为结果都与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不易将责任转移或扩散。而外部控制倾向与道德脱离呈正相关,即外部控制点倾向强的个体发生道德脱离现象的可能性较高。他们认为一切行为结果与自己的行为不存在联系,而是与自我控制之外的外界力量相关,如机会、命运以及事件的权力人物等。他们会把行为的恶性结果责任转移或扩散给这些外界因素,将自己置身事外而不会感到自责和愧疚。
要有效地干预中职生的道德脱离现象,就必须调节个体的控制点倾向。一方面,要增强其内部控制点倾向,提高中职生的责任心,引导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控制责任转移和扩散。另一方面,要减低中职生的外部控制点倾向,帮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必然附带一定的责任而且不可逃脱,行为责任不一定全部来自外界力量,必须正视自身的非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结果,不逃避由此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中职生,从而杜绝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潘清泉,周宗奎.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5]李洁贞.广州市中职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6]刘美红.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6).
(作者单位: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州,5100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林金辉?黄丽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