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16期
编号:12788404
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16期
     〔摘要〕在关于元记忆监测的大量研究中,不乏以成年人为被试的研究,而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元记忆监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儿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6-0004-04

    一、引言

    有关元记忆的研究始于Hart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晓感的博士论文,迄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和国际心理学界有关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无疑推动了对元记忆研究的开展。

    元记忆监测是程序性元记忆的一种,是指从客体记忆接受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的难度、自己的记忆(学习)程度、提取情况等的判断,以了解客体记忆的情况。无记忆监测包括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 monitoring)和回溯性监测(retrospective monitoring)两大类。前者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前,后者则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后。预见性监测包括任务难度判断(easy of learning)和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两种;回溯性监测包括提取自信心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和知晓感判断(feeling of knowing)两种[1]。
, 百拇医药
    任务难度判断发生在学习和识记之前,是对要学习的项目的难度的一种推测。如果评定的难度和记忆成绩成反比,则说明当初的评定是准确的。学习判断是对当前已经学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比较估计的记忆成绩与实际的提取成绩的一致性程度或差异大小,以此作为学习判断的准确性指标[2],按其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刻学习判断和延迟学习判断[3];提取自信心判断是在提取之后进行的提取自信度的判断,考察等级评定的结果与提取准确性之间的一致性,作为其准确性的指标[2];而知晓感判断是发生在提取活动之后,对当时不能回忆的项目能否在后来的提取任务中获得再认的一种评估,通常用评定等级与再认成绩的相关(常用G相关)来说明知晓感判断的准确性。

    良好的监测判断能够准确地预测学习材料在之后记忆测验中的成绩,并以此为基础调节以后的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预见性监测发展的一般趋势
, 百拇医药
    预见性监测包括任务难度判断和学习判断,在有关儿童任务难度判断的研究中,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和学前儿童常常高估自己的记忆成绩,而小学儿童则估计得准确得多[4]。儿童高估自己的回忆成绩可能是由于一些单纯的愿望或者信念,有研究证明,在某些条件下年幼儿童也能很好地监测自己的行为。另有研究发现,任务难度判断的准确性在小学二年级时还很低,由小二到初二期间有了较大的飞跃;任务难度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即年龄越大,预见越准确[5,6]。姜英杰等所做的研究也发现4~6 岁儿童任务难度判断监测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7]。

    在有关儿童学习判断的研究中,国外研究者首先进行了探讨。如Flavell在很早就探讨了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发现5至6岁的儿童对自己的回忆成绩常常做出过高的估计,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预测得更准确一点。Lipowski等人[8]研究了学龄前儿童和三年级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及准确性,结果发现三年级儿童的判断准确性显著高于学龄前儿童。但Finn等人[9]的研究发现,3年级和5年级儿童的学习判断准确性差异并不显著。
, 百拇医药
    国内研究者对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刘希平[10]考察了小二、初二和大二学生的学习判断准确性,发现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存在着明显的发展趋势,甚至在初二到大二之间,仍有提高。周楚等[11]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从小三到小五在缓慢提高。贾宁等[12]采用联结学习任务,考察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即时逐项学习判断的绝对准确性存在年龄差异,其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存在年龄差异的原因是判断依据的线索不同。姜英杰等[7]的研究也发现,4~6 岁儿童的学习判断监测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的预见性监测判断的准确性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改善的,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且国内外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这说明进一步的跨文化研究还是有必要的。此外,儿童在做判断时倾向于高估,可能是由于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或使用监测线索不当所造成的,因此在之后的教育中需要进行训练以提高儿童的监测水平。
, http://www.100md.com
    (二)儿童回溯性监测发展的一般趋势

    回溯性监测包括提取自信心判断和知晓感判断。有关儿童提取自信心判断的研究不是很多。庞虹[13]运用信号检测分析方法来探讨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提取自信心判断的发展,结果表明,随年级的增高,儿童的提取自信心判断水平明显提高。唐卫海等[14]研究发现,提取自信心判断的准确性从小二到初二发展迅速,表现出显著差异;初二到大二阶段年龄差异不显著。姜英杰等[7]采用不同难度图对为记忆任务,考察了4~6 岁儿童提取自信心判断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提取自信心判断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知晓感判断是元记忆监测机制研究的核心。在有关儿童知晓感判断的研究中,国外研究者Cultice等[15]运用成人和儿童的照片让学龄前儿童完成知晓感判断任务,发现学龄前儿童能够对自己的记忆进行准确监测,这说明了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发展之早。Butterfield等研究发现,6岁被试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要高于10岁和18岁的被试,但是知晓感判断的信度要低于10岁和18岁的被试,且18岁和70岁被试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和判断信度水平是相当的。这说明知晓感判断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下降,而知晓感判断的信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Lockl等以7、8、9、10岁的小学儿童为被试所做的研究发现,知晓感判断的准确性不存在发展的趋势。白学军等使用RJR研究范式,对小五、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知晓感判断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优生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后进生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随年级的升高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关于儿童知晓感判断发展的研究表明,知晓感判断的准确性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发展的趋势不是很清晰,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 百拇医药(高艳芳 王勋 姜珊 张振新)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