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呼唤实验根基(2)
二、认知偏差
我们从镜头二中教师的“实验做与不做好像对教学成绩影响不大”的回答中看到部分教师对教育存在的巨大的认知偏差。“理想分数”是好教育的副产品,在“唯分数论”的认知指导下所实施的教学显然离教育原本应达到的目的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皮亚杰对教育有这样一段论述:“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教育目的不在于向儿童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教育的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基于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实践 “做中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实验是很好地落实“做中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合作、动手、分享、探究能力的好时机,但往往被“唯分数至上”的功利性弱化了。
百度搜索“通用技术假期作业清单”,惊喜地发现清单上罗列了68个项目。如:多功能拐杖设计制作、课桌的设计制作、废物利用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对教室室内布局改良性设计制作、简易LED台灯的设计制作等。这些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才干,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保持学习持久的动力。但惊喜是短暂的,它只是一个清单而已。大多数的学生会在所有的课余时间选择被动补课、为分数挣扎着。转变教育观、人才观,用正确的、合乎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让所有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http://www.100md.com
三、没有愿景
说到愿景,我们先回顾一下“三个泥水匠的故事”: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在挥汗如雨地干活。路过的人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人随口答道。第二个人回答说:“我在挣钱。”“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十年后,第一、第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为有名的建筑专家。是什么带给三个泥水匠不一样的人生境遇?——第三个泥水匠赢在对自己的人生有期待、有目标、有愿景。别人看来如此繁重、机械的工作在他的内心是那么的神圣,今日的砌砖就是通向建筑专家的必经之路。
“三个泥水匠的故事”反映的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期待效应。期待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也是积极暗示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发挥积极暗示的作用,对自己也要保持一颗向上的期待心,设定一个教育能力成长的目标。透过镜头二中教师所列举的完不成学生实验的种种理由所展现的心态与故事中第一、第二个泥水匠相似。教学没有目标、没有愿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就不会主动学习、寻找方法、寻求突破。一个没有愿景、没有目标的人容易得过且过,或者原地踏步,或者随波逐流。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首打油诗——《成功的路上不堵车》:“光说不做死一批,逢年过节死一批,天气太热死一批,天气太冷死一批,亲人打击死一批,朋友嘲笑死一批,从不学习死一批,自以为是死一批! 剩者为王!”虽然是大白话,但值得细细品味,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几个成功因素: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愿景;心无旁骛、不为环境左右的心态;持之以恒、勤学肯干的作风。具备以上三点,泥水匠可成为建筑专家,实现教书匠向教育专家的转变也是自然的事。
, 百拇医药
工匠精神呼唤实验根基,“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教育做起,把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做中学”。荀子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也常用“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来告诫自己要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必须重视体验,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体验最重要。没有尝试,没有实践永远不知道一锅汤放多少盐才合适;光听师傅讲解、光看师傅怎样操作你永远学不会开车、永远拿不到驾驶证;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让他独立完成能力所及的爬、立、迈步,他永远也学不会走路。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但我们成年人、教师经常犯常识性错误而不自知。鉴于此,教师们既不要为没有开展实验教学找托词,也不要用教师演示实验去替代学生实验。为了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专家的转变,教师须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教学能力,须抛弃“唯分数论”的功利心,须给自己设立教育能力成长的愿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龙岩,3663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蓝园英)
我们从镜头二中教师的“实验做与不做好像对教学成绩影响不大”的回答中看到部分教师对教育存在的巨大的认知偏差。“理想分数”是好教育的副产品,在“唯分数论”的认知指导下所实施的教学显然离教育原本应达到的目的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皮亚杰对教育有这样一段论述:“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教育目的不在于向儿童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教育的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基于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实践 “做中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实验是很好地落实“做中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合作、动手、分享、探究能力的好时机,但往往被“唯分数至上”的功利性弱化了。
百度搜索“通用技术假期作业清单”,惊喜地发现清单上罗列了68个项目。如:多功能拐杖设计制作、课桌的设计制作、废物利用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对教室室内布局改良性设计制作、简易LED台灯的设计制作等。这些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才干,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保持学习持久的动力。但惊喜是短暂的,它只是一个清单而已。大多数的学生会在所有的课余时间选择被动补课、为分数挣扎着。转变教育观、人才观,用正确的、合乎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让所有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http://www.100md.com
三、没有愿景
说到愿景,我们先回顾一下“三个泥水匠的故事”: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在挥汗如雨地干活。路过的人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人随口答道。第二个人回答说:“我在挣钱。”“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十年后,第一、第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为有名的建筑专家。是什么带给三个泥水匠不一样的人生境遇?——第三个泥水匠赢在对自己的人生有期待、有目标、有愿景。别人看来如此繁重、机械的工作在他的内心是那么的神圣,今日的砌砖就是通向建筑专家的必经之路。
“三个泥水匠的故事”反映的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期待效应。期待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也是积极暗示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发挥积极暗示的作用,对自己也要保持一颗向上的期待心,设定一个教育能力成长的目标。透过镜头二中教师所列举的完不成学生实验的种种理由所展现的心态与故事中第一、第二个泥水匠相似。教学没有目标、没有愿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就不会主动学习、寻找方法、寻求突破。一个没有愿景、没有目标的人容易得过且过,或者原地踏步,或者随波逐流。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首打油诗——《成功的路上不堵车》:“光说不做死一批,逢年过节死一批,天气太热死一批,天气太冷死一批,亲人打击死一批,朋友嘲笑死一批,从不学习死一批,自以为是死一批! 剩者为王!”虽然是大白话,但值得细细品味,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几个成功因素: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愿景;心无旁骛、不为环境左右的心态;持之以恒、勤学肯干的作风。具备以上三点,泥水匠可成为建筑专家,实现教书匠向教育专家的转变也是自然的事。
, 百拇医药
工匠精神呼唤实验根基,“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教育做起,把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做中学”。荀子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也常用“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来告诫自己要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必须重视体验,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体验最重要。没有尝试,没有实践永远不知道一锅汤放多少盐才合适;光听师傅讲解、光看师傅怎样操作你永远学不会开车、永远拿不到驾驶证;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让他独立完成能力所及的爬、立、迈步,他永远也学不会走路。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但我们成年人、教师经常犯常识性错误而不自知。鉴于此,教师们既不要为没有开展实验教学找托词,也不要用教师演示实验去替代学生实验。为了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专家的转变,教师须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教学能力,须抛弃“唯分数论”的功利心,须给自己设立教育能力成长的愿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龙岩,3663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蓝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