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下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2)
学生们的只言片语令笔者感到欣慰,每个人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着与他人不尽相同的特点。唯有尊重自己,坦然接纳自己的长短处,尊重自己的生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
(二)学会尊重他人,规范自我道德行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尊重他人,就是要引导学生规范自我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保护别人的自尊,不欺负、殴打同学,不给同学和老师起恶意的绰号;在家庭里,理解父母的用心与苦心,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与自己相识或陌生的人们,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每年开学,我校都会开展一个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轻声慢步行走校园、文明有序如厕等,但结果不尽人意,特别是公共卫生间,更令保洁阿姨头疼:有人喜欢跑到大便池边上小便,有人一听上课铃响顾不得按压冲水阀撒腿就跑,甚至有学生将矿泉水瓶丢进下水道,在洁白的墙壁上比谁的脚印留得更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在《是“如厕文明”也得从娃娃抓起》一文中说,他女儿学校的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讲“如厕文明”。熊丙奇认为,从校长讲话的立意看,这远比大谈理想、责任对学生更管用。校长讲“上不了台面”的如厕文明,从育人角度说,才是最应该“上台面”的。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何不从“如厕讲文明”这样的小事抓起呢?
, 百拇医药
二年级心理课《我是文明小使者》,笔者邀请保洁阿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通过flash《顽皮猴童童上厕所》引入,让学生初识校园厕所里的不文明现象,妙趣横生的动画贴近学生生活,令其感同身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使用公共厕所的正确行为,并完成“我是清洁宝宝”自我检测活动,提醒学生参照表中内容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同做文明小使者。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文明如厕的情况下,教师分发“寻找校园里的文明行为”记录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一起寻找校内的公共设施,并将校内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填写在记录卡上或画上笑脸,边行动边反思自己的不足。课程尾声,保洁阿姨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使学生们深刻明白“如厕讲文明”,不给他人带来不便正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此外,结合心理健康月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文明如厕”规则征集活动及标语设计大赛,请学生们为如何文明上厕所支招,让学生自己制定《文明如厕公约》并互相监督。一位调皮的男生在日记《我的改变》中写道:从一年级开始,由于好奇带来的许多次“不小心”破坏公用卫生间的行为给老师、家长添了麻烦。这段时间我主动申请下课时到低年级男厕前维持秩序,劝阻厕所里的不文明行为,我深深感到保洁阿姨打扫厕所的不易,也为自己曾经在厕所做过的行为感到难受。文明如厕是小事,尊重他人是大事。
, 百拇医药
尊重他人,即引导学生从规范自我道德行为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游戏和活动中反思、感悟,将比单纯的说教、指责更令孩子接受。
五、行动反思
“尊重教育”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求对每一位学生开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规则的教育,其实质也包括了德智体综合发展的要求。行动研究一学期来,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与态度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课堂上,学会做一名好“听众”,遇事先思而后言;活动中,积极主动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校园内,如厕有序排队,主动捡拾垃圾;家庭里,与成人平等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个性差异显著,家庭教育参差不齐,仅靠单方面力量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主动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探究,力争高效实现每节课、每项活动的目标,力争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内感受“尊重教育”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黄娜琳)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