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关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3)
在研究细分化的大趋势下,姚桂雪[12]对前人所做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汇总。她指出15~1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尚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且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举措的落实可行性和落实情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存在忽视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特征的现象。
权方英等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之后,积极心理学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逐渐增多,尤以李燕燕、张春蕾[13]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的研究最为详尽,她们指出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把帮助全体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目标;除了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之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引入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辩论法、团体小组等多种形式来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完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采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积极人际关系等正向指标来衡量教育目标是否实现。
, 百拇医药
黄诚[14]以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为主题做了研究述评。他首先描述了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政策背景,并从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关爱服务体系的三个视角展开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最后他认为郑杭生提出的社会互构论是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合理机制。他的结论和周宗奎提出的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多元化协调合作是一致的,只是把留守儿童自身也包括在社会互构模型之内,这与国外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模型实现了接轨。
此外在专著方面非常引人注目的有2013年刘旦等人出版的《留守中国》,这是一部调查报告形式的纪实作品,是由一群长期关注留守群体命运的年轻新闻人用真实的故事勾勒的中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直击中国城市化软肋。这部作品的出版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留守一族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强烈关注。
2015年6月18日,由“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编写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在北京发布,这是我国首部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制作耗时一年,包括纪录片、纪实文学、调查报告和主题摄影等系列作品。这部《白皮书》以6100万留守儿童心灵关爱为主题,在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的同时,很好地把民众目光聚焦在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精神匮乏”“情感慰藉”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
, 百拇医药
以上整个研究繁荣期呈现的是对问题的更深入化和细分化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现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关爱服务体系研究的不足
(一)综合研究有余,深度研究不足
2000年之后关于留守儿童的各项研究层出不穷,谭深认为细分研究的出现可以以2007年为界,但实际上即便是细分研究,研究的深层次性、专业深入度还不够。例如,民政部提出将以社工介入方式对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关爱。“共情”是提供心理关爱时一个最基本的技巧和态度。共情研究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有进展,但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共情研究仍较少。这些更细化、专业的研究将有助于关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过于专注地区内研究,地区间差异研究和全国范围的整体性研究罕见
现有研究几乎都是以省为单位,选取代表县市进行研究。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研究和不同省份、地区的差异研究尚有待于开发。不过,这类研究调查规模大、研究时间长,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 百拇医药
(三)缺乏对研究对策的贯彻执行力度的追踪研究
2015年6月13日央视新闻网以《保护留守儿童, 时间不是“解药”》为题发表了一篇评论,犀利地责问:“留守儿童之殇隔几年一次,貌似循环无解。当家庭失守,学校和政府尽力了吗?我们不怀疑相关措施出台的及时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执行效度和力度是否打了折扣?哪个环节脱了轨?”如果能对研究对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进行追踪研究,相信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重复发生。
(四)对留守儿童成人后的长期追踪研究尚缺
现阶段对幼年、中小学、中职等各阶段留守儿童的横向研究已有不少,但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心理状况及其留守带来的影响之类的纵向研究还没有见到。如果能针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将更好地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补充性的支持。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百拇医药
第一,应组织力量对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建议由权威机构组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深度研究内容。尤其应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方面下工夫。也可以对国外情况展开针对性研究,为我国提供参考。
第二,整合分散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全国性专题调查。全国性研究可以避免各省市各自为政,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利于地区差异比较研究,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构显现地区特色的同时,促进地区间取长补短。
第三,制定好长期、整体性研究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留守儿童成人后的纵向研究。
第四,根据笔者在江西省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阶段政府投入还是重硬件轻软件。一些集中留守儿童的学校设施齐全,但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往往是偏远地区,专业人才不足可想而知,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迫在眉睫。以此类推,全国其他地区是否存在同样情况?其他对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又是何种情况?可见,研究对策的贯彻和执行力度的追踪研究势在必行,这也将促进整个体系的完善和修正。
, 百拇医药
五、结束语
2015年2月5日人民网的新闻显示,海尔集团携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未来三年海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在“爱生学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上实现深度合作,在西部三省三县开展关爱行动,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健康[15]。这种非政府行为的民间机构合作是“社会—家庭—学校—政府—留守儿童自身”五维度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的一环。环环相扣才能使整个体系的建构得以完善,各环都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孙铁翔.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2012,8.
[2]李盈盈.留守儿童超过六千万如何保障每个孩子的权益?[DB/OL].中国新闻网,2015,3.
, 百拇医药 [3]谢新华,张虹.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及其启示[J].青少年研究,2012(1).
[4]佘凌,罗国芬.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子女研究的启示[J].青年研究,2005(10).
[5]马慧.防止虐待儿童的法律对策——以日本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6]橘秀德.留守儿童福利设施现场体验报告[DB/OL].松下政经塾,2003,12
[7]魏凯.留守儿童问题之国外经验借鉴与立法建议[J].法制博览,2013(4).
[8]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9]孙顺其.“留守儿童”实堪忧[J].教师博览,1995(2).
, 百拇医药
[10]黄爱玲.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
[1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
[12]姚桂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4).
[13]李燕燕,张春蕾.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15).
[14]黄诚.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社会工作,2013(5).
[15]姜东良.海尔携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DB/OL].人民网,2015,2.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赣州,3410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赵江燕?秦秀清)
权方英等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之后,积极心理学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逐渐增多,尤以李燕燕、张春蕾[13]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的研究最为详尽,她们指出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把帮助全体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目标;除了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之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引入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辩论法、团体小组等多种形式来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完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采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积极人际关系等正向指标来衡量教育目标是否实现。
, 百拇医药
黄诚[14]以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为主题做了研究述评。他首先描述了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政策背景,并从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关爱服务体系的三个视角展开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最后他认为郑杭生提出的社会互构论是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合理机制。他的结论和周宗奎提出的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多元化协调合作是一致的,只是把留守儿童自身也包括在社会互构模型之内,这与国外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模型实现了接轨。
此外在专著方面非常引人注目的有2013年刘旦等人出版的《留守中国》,这是一部调查报告形式的纪实作品,是由一群长期关注留守群体命运的年轻新闻人用真实的故事勾勒的中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直击中国城市化软肋。这部作品的出版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留守一族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强烈关注。
2015年6月18日,由“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编写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在北京发布,这是我国首部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制作耗时一年,包括纪录片、纪实文学、调查报告和主题摄影等系列作品。这部《白皮书》以6100万留守儿童心灵关爱为主题,在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的同时,很好地把民众目光聚焦在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精神匮乏”“情感慰藉”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
, 百拇医药
以上整个研究繁荣期呈现的是对问题的更深入化和细分化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现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关爱服务体系研究的不足
(一)综合研究有余,深度研究不足
2000年之后关于留守儿童的各项研究层出不穷,谭深认为细分研究的出现可以以2007年为界,但实际上即便是细分研究,研究的深层次性、专业深入度还不够。例如,民政部提出将以社工介入方式对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关爱。“共情”是提供心理关爱时一个最基本的技巧和态度。共情研究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有进展,但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共情研究仍较少。这些更细化、专业的研究将有助于关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过于专注地区内研究,地区间差异研究和全国范围的整体性研究罕见
现有研究几乎都是以省为单位,选取代表县市进行研究。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研究和不同省份、地区的差异研究尚有待于开发。不过,这类研究调查规模大、研究时间长,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 百拇医药
(三)缺乏对研究对策的贯彻执行力度的追踪研究
2015年6月13日央视新闻网以《保护留守儿童, 时间不是“解药”》为题发表了一篇评论,犀利地责问:“留守儿童之殇隔几年一次,貌似循环无解。当家庭失守,学校和政府尽力了吗?我们不怀疑相关措施出台的及时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执行效度和力度是否打了折扣?哪个环节脱了轨?”如果能对研究对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进行追踪研究,相信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重复发生。
(四)对留守儿童成人后的长期追踪研究尚缺
现阶段对幼年、中小学、中职等各阶段留守儿童的横向研究已有不少,但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心理状况及其留守带来的影响之类的纵向研究还没有见到。如果能针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将更好地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补充性的支持。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百拇医药
第一,应组织力量对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建议由权威机构组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深度研究内容。尤其应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方面下工夫。也可以对国外情况展开针对性研究,为我国提供参考。
第二,整合分散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全国性专题调查。全国性研究可以避免各省市各自为政,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利于地区差异比较研究,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构显现地区特色的同时,促进地区间取长补短。
第三,制定好长期、整体性研究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留守儿童成人后的纵向研究。
第四,根据笔者在江西省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阶段政府投入还是重硬件轻软件。一些集中留守儿童的学校设施齐全,但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往往是偏远地区,专业人才不足可想而知,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迫在眉睫。以此类推,全国其他地区是否存在同样情况?其他对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又是何种情况?可见,研究对策的贯彻和执行力度的追踪研究势在必行,这也将促进整个体系的完善和修正。
, 百拇医药
五、结束语
2015年2月5日人民网的新闻显示,海尔集团携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未来三年海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在“爱生学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上实现深度合作,在西部三省三县开展关爱行动,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健康[15]。这种非政府行为的民间机构合作是“社会—家庭—学校—政府—留守儿童自身”五维度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的一环。环环相扣才能使整个体系的建构得以完善,各环都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孙铁翔.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2012,8.
[2]李盈盈.留守儿童超过六千万如何保障每个孩子的权益?[DB/OL].中国新闻网,2015,3.
, 百拇医药 [3]谢新华,张虹.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及其启示[J].青少年研究,2012(1).
[4]佘凌,罗国芬.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子女研究的启示[J].青年研究,2005(10).
[5]马慧.防止虐待儿童的法律对策——以日本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6]橘秀德.留守儿童福利设施现场体验报告[DB/OL].松下政经塾,2003,12
[7]魏凯.留守儿童问题之国外经验借鉴与立法建议[J].法制博览,2013(4).
[8]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9]孙顺其.“留守儿童”实堪忧[J].教师博览,1995(2).
, 百拇医药
[10]黄爱玲.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
[1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
[12]姚桂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4).
[13]李燕燕,张春蕾.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15).
[14]黄诚.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社会工作,2013(5).
[15]姜东良.海尔携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DB/OL].人民网,2015,2.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赣州,3410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赵江燕?秦秀清)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