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学霸”教人忧
〔关键词〕学霸;学习习惯;品德教育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类反派角色:他们来自西部边疆,功夫很高,名气很大,却又很喜欢耍阴谋诡计,搞破坏。这类人往往执迷于武功,但头脑简单,智商不高,可恨,但也有可爱的一面。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鹿鼎记》里的桑结喇嘛等等,在《天龙八部》里,这类人物的代表就是鸠摩智。
鸠摩智在正史中确有其人,是一位西域高僧。在小说中,他是吐蕃的国师。此人天资聪敏,高傲自负,醉心于天下武学。或是高深的武功,只要是对练武有用的事物,他都会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据为己有,俨然就是一个“学霸”。这样一个人,我们没有觉得他很成功,反而会觉得他活得很累,甚至会为他产生一些担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仔细审视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一些东西。
一、科学的学习习惯
, 百拇医药
鸠摩智对武学的痴迷到了疯魔的状态。以至于他每听到一种高深的武功,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到手。所以他很忙,一会儿忙着去大理找六脉神剑,一会儿跑到苏州慕容家学“斗转星移”,一会儿到王夫人家偷“小无相功”,一会儿又跑到少林寺找和尚们搞个竞赛……他对武功的要求,不重质,只重量,不看是否适合自己,只要是所谓的高深武功,就一股脑学来,以为这样就可以称霸天下,唯我独尊。谁想,这种填鸭式的“狂学”,没能让他称霸武林,反而走火入魔,武功尽失。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而应是一个不断系统化、内化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全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自己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学习。
二、良好的品德教育
鸠摩智这家伙虽贵为国师,但品行不端,为了搞到武功秘笈,经常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做了不少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你看他,潜到王夫人家里偷小无相功,骗段誉的六脉神剑谱,在少林寺与虚竹搞竞赛的时候,公然作弊,竟用刀来暗算……这些所为,真给这位“学霸”国师丢脸。想一想,这是其小时候的德育工作没抓好啊。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童年,老师和家长一味地要求他“在班里考第一,在年级考第一,在全校考第一,在全县考第一……”一定没有告诉他,“小朋友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懂得谦让”“借了东西要记得还”……要不,长大后的鸠摩智绝不会是这个样子。司马光曾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这话放在鸠摩智身上,再合适不过。又有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走火入魔前的鸠摩智,就是危险品。
, 百拇医药
三、与才能相匹配的健全人格
书中,扫地僧曾经对鸠摩智说过一段话:“如练本派上乘武功,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愈隐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种的戾气。”这慈悲佛法,就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健全。这就是说,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心灵的成长不容忽视。越高深的学问,越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来支撑。扫地僧的一句话,不仅点破了鸠摩智对武学的困惑,也点出了一条很重要的成长密码。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需要这样的提醒。马加爵,药家鑫,用硫酸泼伤黑熊的清华学生……他们是现实版的鸠摩智。
所以,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鸠摩智式的“学霸”。这样的“学霸”着实让人担忧。
好在,书中的鸠摩智后来走火入魔,武功尽失,于枯井底、污泥处豁然明白了“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的佛家真理,大彻大悟,从此改邪归正,宣扬佛法,终成一代高僧。至此,寓意弥勒佛化身(佛家称“忿化身”)的“大轮明王”方才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31)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岳炜)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类反派角色:他们来自西部边疆,功夫很高,名气很大,却又很喜欢耍阴谋诡计,搞破坏。这类人往往执迷于武功,但头脑简单,智商不高,可恨,但也有可爱的一面。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鹿鼎记》里的桑结喇嘛等等,在《天龙八部》里,这类人物的代表就是鸠摩智。
鸠摩智在正史中确有其人,是一位西域高僧。在小说中,他是吐蕃的国师。此人天资聪敏,高傲自负,醉心于天下武学。或是高深的武功,只要是对练武有用的事物,他都会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据为己有,俨然就是一个“学霸”。这样一个人,我们没有觉得他很成功,反而会觉得他活得很累,甚至会为他产生一些担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仔细审视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一些东西。
一、科学的学习习惯
, 百拇医药
鸠摩智对武学的痴迷到了疯魔的状态。以至于他每听到一种高深的武功,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到手。所以他很忙,一会儿忙着去大理找六脉神剑,一会儿跑到苏州慕容家学“斗转星移”,一会儿到王夫人家偷“小无相功”,一会儿又跑到少林寺找和尚们搞个竞赛……他对武功的要求,不重质,只重量,不看是否适合自己,只要是所谓的高深武功,就一股脑学来,以为这样就可以称霸天下,唯我独尊。谁想,这种填鸭式的“狂学”,没能让他称霸武林,反而走火入魔,武功尽失。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而应是一个不断系统化、内化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全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自己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学习。
二、良好的品德教育
鸠摩智这家伙虽贵为国师,但品行不端,为了搞到武功秘笈,经常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做了不少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你看他,潜到王夫人家里偷小无相功,骗段誉的六脉神剑谱,在少林寺与虚竹搞竞赛的时候,公然作弊,竟用刀来暗算……这些所为,真给这位“学霸”国师丢脸。想一想,这是其小时候的德育工作没抓好啊。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童年,老师和家长一味地要求他“在班里考第一,在年级考第一,在全校考第一,在全县考第一……”一定没有告诉他,“小朋友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懂得谦让”“借了东西要记得还”……要不,长大后的鸠摩智绝不会是这个样子。司马光曾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这话放在鸠摩智身上,再合适不过。又有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走火入魔前的鸠摩智,就是危险品。
, 百拇医药
三、与才能相匹配的健全人格
书中,扫地僧曾经对鸠摩智说过一段话:“如练本派上乘武功,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愈隐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种的戾气。”这慈悲佛法,就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健全。这就是说,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心灵的成长不容忽视。越高深的学问,越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来支撑。扫地僧的一句话,不仅点破了鸠摩智对武学的困惑,也点出了一条很重要的成长密码。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需要这样的提醒。马加爵,药家鑫,用硫酸泼伤黑熊的清华学生……他们是现实版的鸠摩智。
所以,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鸠摩智式的“学霸”。这样的“学霸”着实让人担忧。
好在,书中的鸠摩智后来走火入魔,武功尽失,于枯井底、污泥处豁然明白了“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的佛家真理,大彻大悟,从此改邪归正,宣扬佛法,终成一代高僧。至此,寓意弥勒佛化身(佛家称“忿化身”)的“大轮明王”方才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31)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