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775509
当心理实验撞上心理课堂(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期
     第二,通过亲自参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易于领悟心理学知识的内涵和实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解决“盒子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分享活动感受,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学生便有的放矢,活动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可操作的经典心理实验运用于心理课堂,为心理教师设计辅导活动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有效地拓宽了课程资源。根据不同主题课程需要,教师可示范操作实验,也可提供材料供学生操作、感悟。

    四、运用心理实验需注意的事项

    (一)实验选择需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为目标的课程。心理实验进课堂不是为了讲授心理学原理或知识,课堂设计一定要把握好“度”,要选择与课堂主题紧密相关的实验。初中阶段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蓬勃发展的阶段。因此,选择的实验内容需有可操作、可觉察、可领悟的特点,切不可将心理实验随意搬进课堂。比如,这次的课例,选择“邓克盒子问题”的实验,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自我觉察活动意图,从而达到课堂目标。之前,笔者在设计该主题活动时,尝试引用“摆钉子”实验,要求在立着的一颗钉子上摆放十颗钉子。笔者选择了两个班级授课,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活动是成功的。课后分析反思,“摆钉子”实验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它更适用于高二、高三的学生。所以,心理实验的合理选择对课堂的活动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二)心理实验操作需强调活动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要想构建有效的心理课堂,必须与学生达成共同的约定。我们知道心理辅导活动课有相应的课堂要求,如真诚开放、积极主动、乐于分享、遵守保密原则等,心理实验运用于心理课堂在满足辅导活动课要求的同时,还需强调其特殊的规定。结合笔者所执教的这堂课,因实验材料火柴和图钉都存在安全隐患,我首先强调重中之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地感知、觉察、领悟,从而逐步靠近课堂活动目标。因此,教师需结合不同心理实验的材料和预设目标,强调心理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三)熟悉实验流程,做好课堂掌控

    心理实验进入课堂后,就将成为一个团体活动,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熟悉实验流程,控制干扰因素,并做好对突发结果进行解释的准备。本课例中,学生在实验时,存在较强的思维定势,反复尝试用原来的方式操作实验,难以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这时,教师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时间。另外,课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可控因素很多,只有那些操作简单,对实验环境不作太多要求的实验才适合引入课堂,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 百拇医药
    (四)合理解释实验结果,避免“贴标签”

    心理实验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特点,理解心理原理,促进个体心理成长。实验只是工具,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能变成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应该更倾向于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实验现象的感受,借助团体动力,增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心理实验保持足够的兴趣,又能有效地达成活动目标。此外,学生在实施实验后,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不排除个别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可参考结果有些许差距,这可能会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评价。本课例中,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后,会认为自己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低,能力不足,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我怎么那么笨”等负性评价。此时,教师要及时解释说明,中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积极的鼓励,避免学生随意给自己贴消极的标签。

    综上所述,将心理实验引入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一定的实效性。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勇于创新,大胆地尝试运用,心理实验在课堂上同样能带领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心理成长。

    编辑/王晶晶, 百拇医药(叶舒畅)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