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模型对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启示(1)
〔关键词〕自我控制;自我损耗;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提出
中学时期被喻为心理发展中的“狂风暴雨”时期。已有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犯罪、吸烟、酗酒、行为冲动、人际冲突等[1-3]。这些问题主要与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有关。因此,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我损耗模型是目前解释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控制失败的最前沿的理论,该理论不仅对人类的自我控制机制作出了解释,而且为如何提高自我控制提供了启示[4]。本文以该模型为基础,首先对与中学生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作出解释,然后提出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从而帮助缓解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自我损耗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自我损耗模型把自我控制定义为使个体努力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情感和冲动以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一种有限资源[5]。在自我损耗的经典实验中,实验者先让被试看一段忧伤的影片并要求实验组的被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控制组的被试则没有情绪控制的要求,然后让他们完成一项握力坚持性测试。结果发现,之前进行了情绪控制的被试在握力任务上的坚持时间显著短于之前没有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6]。Baumeister等人认为自我控制需要资源,各种不相关的任务(如抗拒食物的诱惑、控制注意、抑制不良情绪等)共用同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个体在之前的任务上损耗了资源,那么他在之后的任务中则由于缺少足够的资源而导致自我控制失败,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自我控制资源具有跨领域的一致性,个体损耗自我控制资源后会引发多种与自我控制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旷课、沉迷网络、酗酒及吸烟等[7]。目前的研究发现,自我损耗的原因包括思想抑制、复杂的认知加工、控制优势加工、思维模式转换、注意控制、整饰的人际交往等[5]。
, http://www.100md.com
把该模型应用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充满损耗因素的环境中。例如,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他们不仅需要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还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活动,有些课堂还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等。另外,中学生的情感存在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他们为了专心学习又必须抑制不良的情感影响。根据自我损耗模型,这些都是损耗中学生自我控制资源的重要因素。当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资源受损后,他们就容易产生逃课、情感失控、吸烟酗酒、受不住他人的诱惑而从众犯罪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日常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常从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家庭环境、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干预此类问题,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自我控制的角度,尤其是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角度解释更恰当。
三、自我损耗对缓解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启示
我们以自我损耗模型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第一,加强中学生的自我觉察。启动效应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如果他们提高了自我觉察水平,那么自我损耗效应则受到缓冲,在后续的任务上与那些处于非自我损耗状态的个体表现一样好[8]。这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鼓励中学生多关注和觉察自己的优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觉察水平,从而缓解因自我控制失败带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二,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兴趣。这个提议来自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外在诱因对自我控制失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可能是由于缺乏控制动机而表现出自我控制失败,那么给他们外在的物质激励(外在诱因)可以缓解自我控制失败[9]。二是自主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外在的诱因,但是让个体认为将要从事的事情很有意义,而且对它产生兴趣,那么个体就会不断坚持,从而减少自我控制失败(如逃课等)[10]。这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对事物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以缓解自我控制失败带来的诸如逃课、行为拖沓等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有很多良好作用,其中一个作用是能够抵消由于自我损耗带来的自我控制失败。研究表明,在接受自我损耗任务后,观看幽默短片或接收到意外礼物的被试在随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和没有出现自我损耗的被试一样好,并且显著优于观看令人伤心的或中性短片的被试和简单休息的被试。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中学生的情商、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等方法促进中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通过降低自我损耗来缓解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四,进行反复训练。自我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完善的过程,练习能够使个体达到更好的自我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控制训练(如监控饮食、情绪调控等)也可以增加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或通过使原先需要意识控制的调控变成自动调控以减少资源占有用。通过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练习,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控制资源,从而减少自我控制资源的占用,缓解与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五,开展未来取向教育。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他们更关注短期的、暂时性的满足,忽视未来更大的收益。这时如果提高他们对未来的关注,那么自我控制失败也会得到缓解。这就提示我们,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中学生开展未来取向教育,教育他们凡事不应该只看眼前,而应该多考虑日后。这样有助于减轻中学生由于自我损耗而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四、未来的展望
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自我损耗模型为基础,从自我控制失败的角度解释了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然后结合近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缓解与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百拇医药(李秀葵)
一、问题提出
中学时期被喻为心理发展中的“狂风暴雨”时期。已有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犯罪、吸烟、酗酒、行为冲动、人际冲突等[1-3]。这些问题主要与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有关。因此,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我损耗模型是目前解释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控制失败的最前沿的理论,该理论不仅对人类的自我控制机制作出了解释,而且为如何提高自我控制提供了启示[4]。本文以该模型为基础,首先对与中学生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作出解释,然后提出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从而帮助缓解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自我损耗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自我损耗模型把自我控制定义为使个体努力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情感和冲动以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一种有限资源[5]。在自我损耗的经典实验中,实验者先让被试看一段忧伤的影片并要求实验组的被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控制组的被试则没有情绪控制的要求,然后让他们完成一项握力坚持性测试。结果发现,之前进行了情绪控制的被试在握力任务上的坚持时间显著短于之前没有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6]。Baumeister等人认为自我控制需要资源,各种不相关的任务(如抗拒食物的诱惑、控制注意、抑制不良情绪等)共用同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个体在之前的任务上损耗了资源,那么他在之后的任务中则由于缺少足够的资源而导致自我控制失败,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自我控制资源具有跨领域的一致性,个体损耗自我控制资源后会引发多种与自我控制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旷课、沉迷网络、酗酒及吸烟等[7]。目前的研究发现,自我损耗的原因包括思想抑制、复杂的认知加工、控制优势加工、思维模式转换、注意控制、整饰的人际交往等[5]。
, http://www.100md.com
把该模型应用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充满损耗因素的环境中。例如,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他们不仅需要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还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活动,有些课堂还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等。另外,中学生的情感存在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他们为了专心学习又必须抑制不良的情感影响。根据自我损耗模型,这些都是损耗中学生自我控制资源的重要因素。当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资源受损后,他们就容易产生逃课、情感失控、吸烟酗酒、受不住他人的诱惑而从众犯罪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日常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常从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家庭环境、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干预此类问题,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自我控制的角度,尤其是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角度解释更恰当。
三、自我损耗对缓解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启示
我们以自我损耗模型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第一,加强中学生的自我觉察。启动效应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如果他们提高了自我觉察水平,那么自我损耗效应则受到缓冲,在后续的任务上与那些处于非自我损耗状态的个体表现一样好[8]。这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鼓励中学生多关注和觉察自己的优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觉察水平,从而缓解因自我控制失败带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二,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兴趣。这个提议来自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外在诱因对自我控制失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可能是由于缺乏控制动机而表现出自我控制失败,那么给他们外在的物质激励(外在诱因)可以缓解自我控制失败[9]。二是自主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外在的诱因,但是让个体认为将要从事的事情很有意义,而且对它产生兴趣,那么个体就会不断坚持,从而减少自我控制失败(如逃课等)[10]。这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对事物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以缓解自我控制失败带来的诸如逃课、行为拖沓等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有很多良好作用,其中一个作用是能够抵消由于自我损耗带来的自我控制失败。研究表明,在接受自我损耗任务后,观看幽默短片或接收到意外礼物的被试在随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和没有出现自我损耗的被试一样好,并且显著优于观看令人伤心的或中性短片的被试和简单休息的被试。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中学生的情商、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等方法促进中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通过降低自我损耗来缓解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四,进行反复训练。自我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完善的过程,练习能够使个体达到更好的自我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控制训练(如监控饮食、情绪调控等)也可以增加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或通过使原先需要意识控制的调控变成自动调控以减少资源占有用。通过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练习,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控制资源,从而减少自我控制资源的占用,缓解与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五,开展未来取向教育。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他们更关注短期的、暂时性的满足,忽视未来更大的收益。这时如果提高他们对未来的关注,那么自我控制失败也会得到缓解。这就提示我们,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中学生开展未来取向教育,教育他们凡事不应该只看眼前,而应该多考虑日后。这样有助于减轻中学生由于自我损耗而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四、未来的展望
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自我损耗模型为基础,从自我控制失败的角度解释了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然后结合近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缓解与自我控制失败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百拇医药(李秀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