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分析(2)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具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就需要从父母及主要抚养者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安全和依赖的亲子关系中,逐渐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是儿童进一步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三)是否被深度陪伴
深度陪伴是最近几年心理学界才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于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教师应该增加更多的陪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儿童进行充分的共情,给予他们关怀、尊重和积极关注。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的深度陪伴能使儿童感受到被关怀、被重视、温暖等,体验到自己并不孤独,家长和教师可以和自己在同一个心理环境里看待问题,那么他们的认知将发生改变,愤怒情绪会得到缓解和化解。通过深度陪伴,一方面,能帮助儿童缓解和化解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于各种问题的正确认知、正确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乃至成人以后的心理、行为产生长远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四)表达情绪时的反向倾向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人,儿童有时候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自己喜欢的情绪,如果联想到错误的知识和认知,就会以错误的方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直接的就是各种含有攻击性的行为。比如一个小男孩喜欢一个小女孩,他会通过不停地揪她的头发等含有攻击性的行为来吸引对方的注意,表达自己的喜欢。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儿童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或者错误地以为对方也会喜欢这样的行为。对于这种在表达情绪情感时候的反向倾向,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输入正确的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正确方式。
(五)儿童的同伴关系
当儿童进入学龄阶段,同伴关系将会超越亲子关系,成为和师生关系并列的两大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讲。第一是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表现为儿童会根据同伴对某事件的攻击性反应来进行判断,认为自己也应该如此,否则,就会被同伴嘲笑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行为的性质及后果,教给他们正确的处理方式。第二是旁观者效应。这里主要是指在有同伴在场的时候,儿童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敢”等,而采取的攻击性行为。这里的“同伴在场”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儿童假想的。
, 百拇医药
(六)学校生活的影响
在儿童的成长中,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及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学校内存在多种隐性的文化,在这些隐性文化的作用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小团体会进行各种竞争和比拼,而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又比较弱,这必然会引起和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学校内的隐性文化,学校应该积极地进行规范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行镇压。
综上所述,成长初级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各种社会道德规范、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往往具有比成年人更强的道德感、责任心,他们所缺乏的是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予以积极、正性的引导,来共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减少。
参考文献
[1] 左筱静.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2013.189
, http://www.100md.com
[2] 梁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2(6).
[3] 赵欣.儿童攻击行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绥化学院学报.2003(33).
[4] 刘佳.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儿童攻击行为及教育策略[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3).
[5] 韩斌.童年晚期儿童感知的班级环境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11(6).
[6] 李柳健.培养亲社会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62)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梁晓刚 李经天)
(三)是否被深度陪伴
深度陪伴是最近几年心理学界才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于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教师应该增加更多的陪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儿童进行充分的共情,给予他们关怀、尊重和积极关注。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的深度陪伴能使儿童感受到被关怀、被重视、温暖等,体验到自己并不孤独,家长和教师可以和自己在同一个心理环境里看待问题,那么他们的认知将发生改变,愤怒情绪会得到缓解和化解。通过深度陪伴,一方面,能帮助儿童缓解和化解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于各种问题的正确认知、正确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乃至成人以后的心理、行为产生长远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四)表达情绪时的反向倾向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人,儿童有时候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自己喜欢的情绪,如果联想到错误的知识和认知,就会以错误的方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直接的就是各种含有攻击性的行为。比如一个小男孩喜欢一个小女孩,他会通过不停地揪她的头发等含有攻击性的行为来吸引对方的注意,表达自己的喜欢。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儿童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或者错误地以为对方也会喜欢这样的行为。对于这种在表达情绪情感时候的反向倾向,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输入正确的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正确方式。
(五)儿童的同伴关系
当儿童进入学龄阶段,同伴关系将会超越亲子关系,成为和师生关系并列的两大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讲。第一是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表现为儿童会根据同伴对某事件的攻击性反应来进行判断,认为自己也应该如此,否则,就会被同伴嘲笑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行为的性质及后果,教给他们正确的处理方式。第二是旁观者效应。这里主要是指在有同伴在场的时候,儿童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敢”等,而采取的攻击性行为。这里的“同伴在场”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儿童假想的。
, 百拇医药
(六)学校生活的影响
在儿童的成长中,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及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学校内存在多种隐性的文化,在这些隐性文化的作用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小团体会进行各种竞争和比拼,而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又比较弱,这必然会引起和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学校内的隐性文化,学校应该积极地进行规范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行镇压。
综上所述,成长初级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各种社会道德规范、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往往具有比成年人更强的道德感、责任心,他们所缺乏的是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予以积极、正性的引导,来共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减少。
参考文献
[1] 左筱静.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2013.189
, http://www.100md.com
[2] 梁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2(6).
[3] 赵欣.儿童攻击行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绥化学院学报.2003(33).
[4] 刘佳.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儿童攻击行为及教育策略[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3).
[5] 韩斌.童年晚期儿童感知的班级环境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11(6).
[6] 李柳健.培养亲社会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62)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梁晓刚 李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