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设问(1)
〔关键词〕提问;课堂;误区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课堂,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心理课的问题设计有别于一般学科。其问题的导向不要求统一答案,不纠缠正确与错误,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和发自内心的话语。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教研活动发现,心理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
(一)过于简单,问题封闭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这样处理好不好?”“是不是?”类似这样封闭式的提问,表面上会得到学生们积极整齐的回应,看似热烈,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更有的教师一节课要问十几个“是不是”,有的根本不需要学生回答,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有些教师习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如,一节题为“当幸福来敲门”的课上,一开始教师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幸福吗?”没有任何导入,没有任何课前热身,学生回答幸福也不是,回答不幸福也不是,结果学生哑口无言,只有寥寥几人回应,师生皆处于尴尬局面。
, http://www.100md.com
(二)重复罗嗦,问题繁琐
同一环境下对同一情境提问的绝对数量多,不但会带给学生过重的思维负荷,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我宽容 我快乐”一课中,教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小丽自己快乐吗?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呢?小圆自己快乐吗?”不要说是学生,即便是听课的教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该问题的核心在哪?这样细碎的问题,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成分,思维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三)价值模糊,问题歧义
心理活动课堂虽然不是专业心理知识的讲授,但也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授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基础,在处理一些价值判断的问题时要科学,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 百拇医药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的“心理透视”环节,教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你被人冤枉时、与人吵架时、上台演讲时、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哪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为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学生为了配合教师,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划为不合适的,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教师此时也并没有其他引导,默认了学生的发言。其实,这一问题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情绪本来就没有合适不合适之分,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情绪管理上需要适度控制。由于授课教师的理念错误,导致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所以,授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价值取向要正确。
(四)脱离实际,问题偏难
一般情况下,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但有时候问题过难,或者过于让学生自我暴露,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产生阻抗现象。
, http://www.100md.com
笔者曾听过“学会放弃”一课,教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其中一个是“父母离异,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学生发言,唯独这一问题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回答,问题就在于问题本身设计的偏颇。像这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不会遇到,脱离了学生实际。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问题,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
(一)教师问题设计的依据把握不足
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占85.7%,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可厚非,一节课要成功,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但过度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情分析。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教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上得很被动,自然也就谈不上目标达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问得有效,答得生动。
, 百拇医药
(二)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
有的课学生有话可讲,课堂气氛热烈;有的课学生沉默是金,课堂气氛压抑。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契合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时机。如果问题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漫无边际;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提得并不契合时机;问题并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再怎么设计也是徒劳。所以,授课教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问比较妥当、提出的问题能否帮助达成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性,使课堂有深度、有启发。
(三)教师问题设计的专业理念模糊
有些教师可能对某些新兴的心理学理论不够了解,教育理念缺乏更新,导致问题设计理念有偏差。就拿刚刚进行完的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因此,所有的课听起来大同小异,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这样的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缺乏合理的选题和设计,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问题设计内容准,学生有话可说
“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年龄特点。, http://www.100md.com(邱月玲)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课堂,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心理课的问题设计有别于一般学科。其问题的导向不要求统一答案,不纠缠正确与错误,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和发自内心的话语。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教研活动发现,心理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
(一)过于简单,问题封闭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这样处理好不好?”“是不是?”类似这样封闭式的提问,表面上会得到学生们积极整齐的回应,看似热烈,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更有的教师一节课要问十几个“是不是”,有的根本不需要学生回答,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有些教师习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如,一节题为“当幸福来敲门”的课上,一开始教师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幸福吗?”没有任何导入,没有任何课前热身,学生回答幸福也不是,回答不幸福也不是,结果学生哑口无言,只有寥寥几人回应,师生皆处于尴尬局面。
, http://www.100md.com
(二)重复罗嗦,问题繁琐
同一环境下对同一情境提问的绝对数量多,不但会带给学生过重的思维负荷,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我宽容 我快乐”一课中,教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小丽自己快乐吗?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呢?小圆自己快乐吗?”不要说是学生,即便是听课的教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该问题的核心在哪?这样细碎的问题,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成分,思维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三)价值模糊,问题歧义
心理活动课堂虽然不是专业心理知识的讲授,但也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授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基础,在处理一些价值判断的问题时要科学,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 百拇医药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的“心理透视”环节,教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你被人冤枉时、与人吵架时、上台演讲时、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哪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为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学生为了配合教师,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划为不合适的,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教师此时也并没有其他引导,默认了学生的发言。其实,这一问题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情绪本来就没有合适不合适之分,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情绪管理上需要适度控制。由于授课教师的理念错误,导致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所以,授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价值取向要正确。
(四)脱离实际,问题偏难
一般情况下,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但有时候问题过难,或者过于让学生自我暴露,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产生阻抗现象。
, http://www.100md.com
笔者曾听过“学会放弃”一课,教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其中一个是“父母离异,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学生发言,唯独这一问题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回答,问题就在于问题本身设计的偏颇。像这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不会遇到,脱离了学生实际。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问题,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
(一)教师问题设计的依据把握不足
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占85.7%,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可厚非,一节课要成功,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但过度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情分析。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教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上得很被动,自然也就谈不上目标达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问得有效,答得生动。
, 百拇医药
(二)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
有的课学生有话可讲,课堂气氛热烈;有的课学生沉默是金,课堂气氛压抑。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契合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时机。如果问题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漫无边际;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提得并不契合时机;问题并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再怎么设计也是徒劳。所以,授课教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问比较妥当、提出的问题能否帮助达成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性,使课堂有深度、有启发。
(三)教师问题设计的专业理念模糊
有些教师可能对某些新兴的心理学理论不够了解,教育理念缺乏更新,导致问题设计理念有偏差。就拿刚刚进行完的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因此,所有的课听起来大同小异,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这样的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缺乏合理的选题和设计,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问题设计内容准,学生有话可说
“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年龄特点。, http://www.100md.com(邱月玲)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