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信息
编号:12765623
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的发展趋势(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7期
     〔摘要〕职业生涯辅导由职业指导发展而来。自从20世纪初有研究者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关的职业指导理论,在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这一概念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从单一和静态向双向互动和动态整合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今中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7-0007-03

    一、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职业生涯辅导由职业指导概念发展而来,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1909年Frank Parson的著作《选择一个职业》[1]的出版为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在学者们的不懈探索中也在一直向前发展,迄今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 百拇医药
    (一)人职匹配理论时期

    20世纪早期,职业生涯理论以职业指导运动为标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人格与职位的匹配。Parson[1]在其著作中最早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辅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后来,Holland[2]在1959年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Schein[3]在1974年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二者也都是典型的人职匹配理论,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更加深化的人职匹配理论。

    (二)职业发展理论时期

    20世纪中叶,人们开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索职业生涯,引入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等概念,强调员工在职业生涯中的多重角色。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按照时间及发展顺序,划分成不同阶段。以Super[4]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为代表,他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标志着职业辅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辅导。此外,美国心理学家Ginzberg[5]根据生命周期的特点及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也提出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百拇医药
    (三)社会认知视角时期

    20世纪80年代,社会认知视角的职业生涯理论崭露头角,学者们通过对价值观、经验、动机以及行为的研究来解释职业发展的规律。

    最能代表此时期社会认知视角的职业生涯理论是Lent[6]的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简称 SCCT),此理论接受了当时Bandura[7]的三因素互为因果模型,认为个人的属性如内部认知、情感状态和身体属性,外部环境因素与外显行为都双向地相互影响。且将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个人目标作为其核心的三个概念。除此之外,SCCT也十分重视包容已有的理论成果,如心理因素(如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培训机会等)的作用[8]。因此,SCCT是将心理、社会、经济等融入职业理论,并阐述其对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影响的的一种整合的职业生涯理论,与其相类似的整合理论还有Ford 和 Lerner [9]提出的发展系统理论(DST)。另外,以动机、需要为侧重点的职业生涯理论分别有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和罗欧的需要理论。
, http://www.100md.com
    (四)建构主义和叙事方法时期

    最近,建构主义和叙事方法成为新的研究动向,职业生涯理论开始关注人生信念、人际关系和生存价值的建构。建构主义提供了一个可理解的、历史的、具有语境意义的职业生涯视角,强调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和创造自我。系统职业理论和混沌职业理论就是建构主义背景下新发展出的理论成果。

    McMahon和Patton[10]将系统思想引入职业发展领域,考察个体、组织、群体及社会环境因素对职业发展的综合影响,提出了系统职业理论(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of Career Development)。该理论认为,个体不是生活在孤立的自我世界里,而应该将自己放在整体环境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系统地思考职业生涯发展问题。

    Pryor和Bright[11]将数学和物理领域的混沌理论引入职业生涯理论,发展出职业混沌理论。此理论强调职业发展咨询的重心逐渐由线性的职业决策转向复杂、动态的职业发展过程,呼吁职业发展咨询师改变咨询方法,注重平衡被辅导者的潜力和限制、不可预测性和预期以及混沌和有序等要素,并提出正视客观限制比回避限制更有益于职业发展[12]。
, 百拇医药
    二、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发展的趋势特点

    (一)由单向向双向交互的发展趋势

    1909年Parson提出的强调“特质—因素”的人职匹配理论,及后来Holland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和Schein提出的职业锚理论,都属于人职匹配理论,其共同特点是突出个别差异,注重人格特质和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其局限在于过分重视辅导者的作用,而将被辅导者放在被动的地位,且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意义,而忽视了被辅导者的心理特征,被辅导者处于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地位。

    然而,从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出现了重大变化——由指导向辅导观念的转变,即由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辅导,由之前的单向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关系,被辅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自我潜能受到了重视。

    (二)由静态向动态,再向整合的发展趋势

    人职匹配理论是对职业进行静态的理解,将其视为一次性选择完成的过程。到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时期,学者们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索职业生涯,将职业视为多次完成的动态的选择过程,是伴随个体一生的历程,而且这一时期的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到家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Super[13]于1976年将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角色。

    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和发展系统理论则将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推向整合趋势,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考虑,动态地、合乎逻辑地解释人的职业选择现象的整个过程及机制。, 百拇医药(李亚强 陈朝阳)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