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活动课课堂纪律的四字策略(1)
〔关键词〕课堂纪律;心理活动课;课堂管理
心理健康活动课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均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不同。现今心理健康教育虽得到了重视,并被安排进了课表,但两周一次课的频率与其他学科是远不能比的,心理教师“走穴”之频繁和“出镜率”之低导致了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难以连贯地训练和养成,即使在上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已建立起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但过两周后,强调过的要求、讲过的话仍然会被抛到脑后,付诸流水,一切要重新开始。其次,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课标和指定教材,教学内容是心理教师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的目标和内容安排,针对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自行设计的,许多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课本、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所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不重要,具体体现在不重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纪律和活动规则上。再次,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期待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心灵的启发,并能在行为、思想上做出改变,也因此许多学生误以为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要求,是放松课;更有心理教师认为心理课上热闹是学生参与度高的表现,忽视了课堂应有的纪律。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没有约束感,随意性强,频频出现打断他人发言、开小差、做小动作、随意说话和走动、教师讲课接话茬、指责谩骂其他同学、攻击他人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等现象,不仅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活动效果的好坏,还影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思考和成长,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造成学生人际间的不和谐,粗俗不文明行为的传播和扩散。对此,心理教师在无法改变课时现状和教材现状的前提下,如何有效预防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以确保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秩序,促使活动顺利开展?
, http://www.100md.com
一、未雨绸缪——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想要调控心理健康活动课,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未雨绸缪,即心理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可能情况有比较全面的预见,在备课时尽可能备详案,并且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例如:活动规则是否交待清楚、会不会产生分歧、规则对全体学生是否公平公正,学生能否理解教师的解释,需不需要课件或者板书的辅助,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是否会产生相互干扰、混乱、冲突,需不需要设置监督、辅助的学生或教师,怎样的座位安排最有利于活动开展……只有当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答,活动设计才算初步完成,这样,在讲解活动规则时才能详细具体、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在学生有疑惑时才能从容应对,在活动关键时机才能调控全场聚焦个别,做到运筹帷幄。
或许有的教师会说,心理健康活动课都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取材借鉴了他人的活动,但是对自己来说却是第一次实施,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于是很多时候,心理教师设计的第一稿教案、上的第一个班级的课就相当于在试上新课,这样的试上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设和准备好应对措施,在第一个班级上课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教师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学生也会敏感地感受到教师备课的不充分和上课的不自然、不自信,产生观望心理、浮躁心理,最可能先在纪律上表现出动摇,甚至有个别学生会趁机作乱。长此以往,第一个上新课的班级的纪律必然出乱子。为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心理教师可以在学期初进行规划,安排教学进度,有意识地在不同班级中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例如,有A、B、C三堂新课,可以在第一周分别在1、2、3班中先上第一稿教案,这样每个新内容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都能暴露出来,课后的反思中就能及时修改,得到A、B、C三堂课的第二稿教案。第二周,将第二稿教案在2、3、1班中再上一遍,以此类推,第三周,在3、1、2班上第三稿教案。这样经过三周,A、B、C三个教案都上了3遍,每个班级也均匀地体验了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教案,尽可能减少了将不足都累积在第一个班级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当然,心理教师备课和预设不能只停留在活动设计上,还要对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还要有意识地关注各班级的班风情况,以便根据班级情况设计和调整活动方案。例如,同样是合作游戏,在较活泼的班级里就可以使用小组拼图、绘画或表演故事等较为静态的活动,在较沉静的班级则可以采用“翻叶子”、夹球传递或两人三脚等需要动起来的游戏;同样在认识双向沟通的作用的主题活动中,在卫生习惯比较好的班级可以使用“你说我剪”的剪纸游戏,而在卫生习惯比较差的班级则最好使用“你说我画”的画图游戏。
二、树上开花——巧妙使用盖章表格
其他学科的课程有作业、有考试,教师、学生、家长通过一次次作业、一张张考卷不仅可以得知学生最近的学业情况,还可以推测出其上课的表现。那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什么作为凭证?怎样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到教师关注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呢?有教师说:“及时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在出现纪律问题时,教师可以制止或者‘无声胜有声’。”这样做没有错,但是存在一个责任分散的问题,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是面向整个班级学生的,分散到每个学生身上力度就减弱到几十分之一了。而以现在一个心理教师要上一所学校所有班级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认识全校一千多位学生且两周才见一次面的现状而言,要让心理教师在课堂秩序动荡时有针对性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是很有难度的。教师叫不出学生名字,学生很容易会产生不受重视的心理,“既然教师都不认识我了,那我表现好不好也就不重要了”。其次,学生毕竟是孩子,教师口头上这种“一过性”的肯定和提醒很快就被学生当作耳边风,烟消云散。对于学生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能更为实在。更何况教师不可能一堂课40分钟都在表扬、肯定、提醒和批评。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张盖章表格,如图1。
图1
盖章表格很简单,成本也很低,每个学生一个学期仅使用一张表格,收效却是巨大的,可谓“树上开花”。表格中的数字分别代表着一学期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第几节课,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下面一行“发言表现”代表着学生上课时讨论、发言的情况以及活动中的表现。表格可以根据需要增减行数和格子。, http://www.100md.com(王婷)
心理健康活动课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均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不同。现今心理健康教育虽得到了重视,并被安排进了课表,但两周一次课的频率与其他学科是远不能比的,心理教师“走穴”之频繁和“出镜率”之低导致了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难以连贯地训练和养成,即使在上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已建立起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但过两周后,强调过的要求、讲过的话仍然会被抛到脑后,付诸流水,一切要重新开始。其次,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课标和指定教材,教学内容是心理教师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的目标和内容安排,针对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自行设计的,许多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课本、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所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不重要,具体体现在不重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纪律和活动规则上。再次,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期待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心灵的启发,并能在行为、思想上做出改变,也因此许多学生误以为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要求,是放松课;更有心理教师认为心理课上热闹是学生参与度高的表现,忽视了课堂应有的纪律。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没有约束感,随意性强,频频出现打断他人发言、开小差、做小动作、随意说话和走动、教师讲课接话茬、指责谩骂其他同学、攻击他人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等现象,不仅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活动效果的好坏,还影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思考和成长,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造成学生人际间的不和谐,粗俗不文明行为的传播和扩散。对此,心理教师在无法改变课时现状和教材现状的前提下,如何有效预防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以确保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秩序,促使活动顺利开展?
, http://www.100md.com
一、未雨绸缪——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想要调控心理健康活动课,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未雨绸缪,即心理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可能情况有比较全面的预见,在备课时尽可能备详案,并且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例如:活动规则是否交待清楚、会不会产生分歧、规则对全体学生是否公平公正,学生能否理解教师的解释,需不需要课件或者板书的辅助,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是否会产生相互干扰、混乱、冲突,需不需要设置监督、辅助的学生或教师,怎样的座位安排最有利于活动开展……只有当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答,活动设计才算初步完成,这样,在讲解活动规则时才能详细具体、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在学生有疑惑时才能从容应对,在活动关键时机才能调控全场聚焦个别,做到运筹帷幄。
或许有的教师会说,心理健康活动课都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取材借鉴了他人的活动,但是对自己来说却是第一次实施,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于是很多时候,心理教师设计的第一稿教案、上的第一个班级的课就相当于在试上新课,这样的试上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设和准备好应对措施,在第一个班级上课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教师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学生也会敏感地感受到教师备课的不充分和上课的不自然、不自信,产生观望心理、浮躁心理,最可能先在纪律上表现出动摇,甚至有个别学生会趁机作乱。长此以往,第一个上新课的班级的纪律必然出乱子。为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心理教师可以在学期初进行规划,安排教学进度,有意识地在不同班级中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例如,有A、B、C三堂新课,可以在第一周分别在1、2、3班中先上第一稿教案,这样每个新内容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都能暴露出来,课后的反思中就能及时修改,得到A、B、C三堂课的第二稿教案。第二周,将第二稿教案在2、3、1班中再上一遍,以此类推,第三周,在3、1、2班上第三稿教案。这样经过三周,A、B、C三个教案都上了3遍,每个班级也均匀地体验了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教案,尽可能减少了将不足都累积在第一个班级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当然,心理教师备课和预设不能只停留在活动设计上,还要对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还要有意识地关注各班级的班风情况,以便根据班级情况设计和调整活动方案。例如,同样是合作游戏,在较活泼的班级里就可以使用小组拼图、绘画或表演故事等较为静态的活动,在较沉静的班级则可以采用“翻叶子”、夹球传递或两人三脚等需要动起来的游戏;同样在认识双向沟通的作用的主题活动中,在卫生习惯比较好的班级可以使用“你说我剪”的剪纸游戏,而在卫生习惯比较差的班级则最好使用“你说我画”的画图游戏。
二、树上开花——巧妙使用盖章表格
其他学科的课程有作业、有考试,教师、学生、家长通过一次次作业、一张张考卷不仅可以得知学生最近的学业情况,还可以推测出其上课的表现。那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什么作为凭证?怎样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到教师关注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呢?有教师说:“及时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在出现纪律问题时,教师可以制止或者‘无声胜有声’。”这样做没有错,但是存在一个责任分散的问题,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是面向整个班级学生的,分散到每个学生身上力度就减弱到几十分之一了。而以现在一个心理教师要上一所学校所有班级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认识全校一千多位学生且两周才见一次面的现状而言,要让心理教师在课堂秩序动荡时有针对性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是很有难度的。教师叫不出学生名字,学生很容易会产生不受重视的心理,“既然教师都不认识我了,那我表现好不好也就不重要了”。其次,学生毕竟是孩子,教师口头上这种“一过性”的肯定和提醒很快就被学生当作耳边风,烟消云散。对于学生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能更为实在。更何况教师不可能一堂课40分钟都在表扬、肯定、提醒和批评。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张盖章表格,如图1。
图1
盖章表格很简单,成本也很低,每个学生一个学期仅使用一张表格,收效却是巨大的,可谓“树上开花”。表格中的数字分别代表着一学期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第几节课,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下面一行“发言表现”代表着学生上课时讨论、发言的情况以及活动中的表现。表格可以根据需要增减行数和格子。, http://www.100md.com(王婷)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