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832029
自我损耗理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0期
自我损耗理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二)促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在Tice 等人的研究中,通过观看幽默短片或者赠送意外礼物的方式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起到克服自我损耗的效果,避免被试在随后的自我调控任务上的表现受损,这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有效地克服由自我损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7]。可见,积极情绪体验能降低由于自我损耗带来的自我控制失败。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依据心理学情绪ABC理论,以“情绪情感”为主题,通过“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出乐观的自己”“我的情绪披萨”等心理健康课或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形成积极而合理的认知模式,从源头克服因自我心理能量损耗而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同时,呼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为课堂增添积极情感和幽默风趣元素,营造轻松而愉快的校园学习氛围。最后,家长也需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校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成长的外界环境,以此增强积极情绪体验,降低因自我损耗而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三)开展自我控制训练
, 百拇医药
    国外研究表明,合理的自我控制会带来积极结果,如优异的学习成绩、出色的工作绩效、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应对方式等[8]。因此,建议学校利用榜样效应,大力宣传身边自我控制力强的学生事例,唤起中学生自我控制训练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设计主题为“意志品质”的心理健康课或主题班会课,如“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就会成功”“压力让我更坚强”等,以此帮助学生逐渐提升个人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自我损耗的负面影响。

    (四)树立未来规划意识

    相关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时,更关注短期的、暂时性的满足,而忽略长远目标[9]。学校还需开展人生规划方面的未来取向教育,树立未来人生规划的意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远大的人生理想。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从目标制定、目标管理和目标执行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系列心理健康辅导或活动课程,如“我的未来不是梦”“目标,由远及近”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帮助中学生因关注眼前的得失,过度损耗心理资源,导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建议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德育处的统一部署下,编写适合本土的校本课程“中学生生涯规划教学设计”。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将中学生的生涯规划纳入课程体系中,以促进学生树立人生规划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人生规划。
, 百拇医药
    (五)倡导劳逸结合

    休息(尤其是睡眠)应该是最为常见的自我能量恢复方式。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休息可以使得自我调控所依赖的能量获得有效的恢复或补充,因而恢复自我损耗心理能量。据经验可知,当个体经过充足的睡眠之后,自我调控的能量会大大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通过休息和锻炼,可以有效地帮学生从生理层面逐渐恢复体能,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学也强调身心互动的原则,当学生的体能通过休息和锻炼得到恢复,那么自我心理损耗能量也会随之有所恢复,降低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另外,建议学校德育部门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劳逸结合的乐趣并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以此恢复学习方面出现的自我损耗感。

    本文从自我损耗理论角度指出了学生自我损耗的负性影响,探寻克服或降低自我损耗的途径与方法,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研究自我损耗理论的影响因素日渐丰富完善,但在研究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还有其他的因素和变量值得考虑,需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陈洪鑫.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5):563.

    [2]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15-725.

    [3]Hagger M S,Wood C,Stiff C,& Chatzisarantis N L D. 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495–525.

    [4]Baumeister R F,Vohs K D,Tice D M.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J]. Current Direction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6(6):351-355.
, http://www.100md.com
    [5]Baumeister R F. Ego depletion and self-control failure:An energy model of the self's executive function[J]. Self and Identity,2002,1,129–136.

    [6]Tangney J P,Baumeister R F,Boone A L.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271-322.

    [7]Gailliot M T,Baumeister R F. The physiology of willpower:Linking blood glucose to self-control[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7,11(4):303-327.
, 百拇医药
    [8]Franklin C A.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alcohol-induced sexual assaultvictimization[J].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2011,38,263–285.

    [9]李秀葵.自我损耗模型对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启示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03):16.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中学,宣城,242000)

    编辑/王抒文, 百拇医药(鲍丽俊)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